High-end lenses for 4×5 enlarging

Q:I’m planning to enlarge up to 30×40 from 4×5 both B&W and color. I have an LPL 4550 XLG (both VCCE and Dicro modules). I’m curious as far as very high-end enlarging lenses go, I currently have a 150mm Componon-S and a 135mm Componon-S. For prints 20×24 to 30×40, how much better/sharper would a lens such as a Componon 120mm APO HM MC or a Rodagon-G 150mm be over my current Componon-S lenses? I even wonder if there are any Rodagon-G 150mm lens available – they seem extremely rare and never seem to come up for sale on eBay.

A:The best lens to use for a particular job is one that was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the intended format and the magnification range that you intend on using.

A good standard-type lens used within its specified range will give excellent results. A specialized high-magnification lens used significantly outside of its intended magnification range won’t give superior results, possibly not as good as a standard len used within its intended range.

For a projection to fully cover the 30” x 40” print format requires somewhat more than 8.5X magnification of the approximately 95 mm x 120 mm image rectangle recorded on a 4” x 5” negative.

Two lenses that I’m familiar with are the 135 mm f/5.6A and 150 mm f/5.6A EL Nikkor enlarging lenses. These are 6-element 4-group Double Gauss design. They give excellent results in my experience. The 135 mm lens is rated in the Nikon data as having a usable magnification range of 2X – 5X – 10X (minimum – optimum – maximum). The 150 mm is rated at 2X – 4X – 8X. Both will work well for 30” x 40” enlarging, but the 135 mm version is rated up to 10X and so, might be the better choice. It also requires less projection distance than a 150 mm lens.

http://www.galerie-photo.com/manuels/el-nikkor-enlarging-lenses.pdf

I also have a 4/150 APO Rodagon N (2X – 6X – 15X), and 5.6/150 Rodagon G (10X – 20X – 40X). Magnification-wise, the APO Rodagon N is good choice for 30” x 40” prints from a 4” x 5” negative. These are expensive and, now, hard-to-find. The 150 Rodagon G is even scarcer. I don’t think of this as good choice for making a 30” x 40” print from a 4” x 5” negative due to the magnification mismatch.

http://www.prograf.ru/rodenstock/enlarging_en.html

At or slightly above 8.5X I don’t see any real difference in image quality between the EL Nikkors, Rodagon, APO Rodagon N, and Componon-S lenses (I own 135 mm and 150 mm Componon-S lenses). If you want to pay a high price, then the APO Rodagon will satisfy. If you buy it and expect noticeably superior results at 8.5X compared to a standard lens (EL Nikkor, Rodagon, Compnon-S, and so forth) you won’t see it—unless you have a good imagination. The Rodagon G is intended for larger work and isn’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is magnification.

You said that you already have the 135 mm and 150 mm Componon-S enlarging lenses. These give perfect results. You already own some of finest lenses made for 4” x 5” enlarging.

27个放大镜头的测试

一个完整的摄影系统,应该包括从照相机及其配套摄影镜头、冲洗设备、感光材料、摄影药品直至放大,扩印设备及其配套的放大镜头等全部软、硬件设施。在这个系统中有两大光学设备至关重要,那就是照相机镜头和放大机镜头。这两个硬件在系统中一个负责信息输入,另一个则关系到信息输出。如果把摄影系统比作音响系统,那么摄影镜头只相当于话筒,而放大镜头则相当于音箱。音响发烧友把很大的投资放在音箱上,而摄影发烧友则往往只注重摄影镜头,忽视放大镜头,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为此,我们汇集了德国、日本、俄罗斯的和国产的放大镜头,并逐一进行了分辨率、通光量、清晰度、焦距以及像差等方面的光学测试。

  • 被测镜头的种类和规格

此次测试的镜头共有四个国家生产的27支镜头

  1. 德国产罗敦司得(RODENSTOCK)系列:

这个系列的镜头共有七种类型,即:业余型、标准型、专业型、消色差型、广角型、超倍型和复印型。我们对前四种主要类型的部分镜头进行了系统测试:

(1)罗得刚(Rodagon)50mm 1∶2.8消色差型(APO-Rodagon-N)和罗得刚80mm 1∶4消色差型(APO-Rodagon-N)。

罗德刚APO消色差镜头为七片五组改进型双高斯结构。镜头为多层镀膜、反光点呈品红、橙、黄、白、绿、青和蓝紫色,反光非常弱,镜片非常透亮,拧在黑色底座上,从外向里看进去镜片幽黑。镜片采用超低色散光学玻璃制成。

(2)罗得刚(Rodagon)50mm 1∶2.8专业型和罗得刚(Rodagon)80mm 1∶4专业型。

专业型镜头为六片四组双高斯对称结构。镜头所有反光面全部采用多层镀膜,透光与APO镜头同。

(3)罗刚那(Rogonar-s)50mm 1∶2.8标准型和罗刚那(Rogonar-s)75mm 1∶4.5标准型。

标准型镜头镜片结构为四片三组的“天塞”(Tessar)型。镀膜两个镜头不尽相同,50mm镜头为早期产品,镀膜为蓝紫色单层膜,透光率不如APO型和专业型,反光很强;而75mm镜头为近期产品,七个反光表全部采用多层镀膜,在白下观看,反光点呈美丽的品红、黄、绿色,镜片非常透亮。

以上六支镜头光圈全部采用五个叶片结构,定位声音清脆,弹性适中,手感极佳。光圈刻度黑色字迹清晰,当装在放大机上后,黑色数字立刻变成明亮的红色,在暗室中非常醒目。但镜头上没有保证光圈刻度在放大机正前方的定位螺丝环,有时拧在放大机上刻度正好在后方,观看极为不便,这是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光圈设有解除定位装置,可无级改变。另外向下拔出,再旋转光圈调节环,使预置缺口对准某一光圈,可实现从最大光圈(调焦)到预置光圈的快速转换。光圈为正五边形,从开大到缩小都很正,五边呈略向外的弧形。以上六种镜头外镜筒形状几乎完全一样,最外层采用黑色哑光软塑料,可减轻重量、防止磕碰、手感柔软;而固定镜头的内镜筒坚固可靠以保证各镜片间距的准确。不足之处是与放大机联接的螺口是塑料的,手感不好。六种镜头都有可要装滤色镜的前螺口。

(4)罗刚那(Rogonar)50mm 1∶2.8业余型和罗刚那(Rogonar)75mm 1∶4.5业余型。

业余型镜头镜片结构为三片三组“柯克”式,镜头镀膜为蓝紫色双层膜,反光很弱,镜头很透亮,明显好于标准型早期产品的镀膜。镜片50mm镜头比75mm镜头更透亮。光圈页片为六片,从开大到缩小75mm镜头都很正,50mm镜头光圈缩小后六边形明显不正了。镜筒全部采用黑色硬塑料,包括固定镜片的内镜筒,所以重量很轻。镜筒工艺较粗糙,光圈整级分档,最小光圈为F16,无镜头号。光圈定位手感较好,螺口手感尚可。光圈在暗室中也有明亮的红色刻度显示,与前六种不同的是显示窗口随镜筒刻度改变方向,而不是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镜头前无滤色螺口,镜头盖为外套式。

  • 德国产施耐德(SCHNEIDER)放大镜头:

施耐德90mm 1∶4.5消色差型镜头(APO-Componon HM)七片五组改进型双高斯镜头为全部多层镀膜,镀膜反光呈品红、黄、青和紫色,镜片非常透亮,放在黑色表面物体前看进去,镜头幽黑,反光极弱。放在白色表面前看进去,颜色纯白,毫无偏色。光圈页片为五片,但光孔呈向内的圆弧,缩小后几乎成了五角形。无论开大缩小边形都很正,光圈定位手感极佳。光圈刻度数字醒目,装在放大机上呈现明亮的蓝底白字,在暗室中清晰、明亮,但没有罗敦司得系列醒目。镜筒外有一很大的光圈拨杆,当把光圈调节到某一刻度时,在暗室中可迅速完成从最大光圈到预调光圈的过渡。

  • 日本产柯尼卡(KONICA)放大镜头

柯尼卡50mm 1∶3.5镜头和柯尼卡75mm 1∶3.5镜头都是三片三组柯克式。膜镀只有内外表面单层镀膜,中间表面无镀膜,反光很亮。光圈页片为五片,无论开大收小都很正。全金属镜筒,工艺很细,手感较硬,螺口手感很好,无镜头盖。

  • 日本产幸福(Lucky)放大镜头

这次测试的幸福50mm 1∶3.5镜头(无镜头号)和幸福75mm 1∶3.5镜头。两款镜头都是三片三组柯克式。镜头镀膜为白蓝色和蓝紫色单层镀膜。光圈正五边弧形,开大缩小都很圆。光圈定位手感很好。镜筒外部为黑色硬塑料,但固定镜片的内镜筒为金属。镜头螺口光滑,装卸时手感极好。

  • 日本产星佳(SHINKER)系列放大镜头:

(1)星佳50mm 1∶3.5镜头(无镜头号)

(2)星佳75mm 1∶3.5镜头(无镜头号)

(3)星佳90mm 1∶4.5镜头(无镜头号)

(4)星佳105mm 1∶4.5镜头(无镜头号)

以上四只星佳镜头都是三片三组柯克式结构。镜片只有前后两个表面膜蓝紫色单层膜,中间表面全无镀膜,镜片反光极亮。这是低档镜头的标志。镜筒全部采用金属制造,工艺较细,但手感不好,光圈呈正五边形,所有四支镜头的光圈无论开大缩小都很正。

  • 俄罗斯产镜头(ЦEHA)

俄罗斯75mm 1∶4镜头。

俄罗斯镜头光学结构四片三组天塞式,镜片全部表面蓝紫色单层镀膜。镀膜反光很弱,镜头很透亮。光圈页片9片,从大到小都非常圆,定位手感很好。镜头外观做工精细,全部为金属件,手感极好,给人以坚固、耐用,可靠的感觉。镜头螺口工艺很细,手感圆润、柔和。这一点强于罗敦司得系列,前后都有镜头盖,后盖有螺口,严密防尘。只是外包装盒很简陋。

  • 部分国产放大镜头

(1)北京照相机厂生产的“长城”牌50mm 1∶3.5放大镜头。

金属镜筒,做工很细。光圈页片共15片,非常光滑,开大缩小都很圆,光圈定位手感较口,有在暗室中观察的明亮小窗。同时还有保证光圈窗口向前的定位螺口环。镜头螺口手感很好,镜片结构为四片三组天塞型,全部表面蓝色单层镀膜。

(2)上海眼镜二厂生产“海鸥”牌75mm 1∶4.5放大镜头

镜头为三片三组柯克式,全表面蓝色单层镀膜,光圈页片10片,光滑圆润,定位较好。金属镜筒银白色,螺口很好。

(3)天津照相机总厂生产的“晨光”牌75mm 1∶4.5放大镜头

镜头的光学结构四片三组天塞式。蓝色单层镀膜,镜片很透明。光圈页片12片。极圆,定位手感较好。螺口手感较好。有镜头盖。

(4)上海求进光学仪器厂生产的“求进”牌75mm 1∶3.5镜头。

镜头三片三组,浅蓝色单层镀膜。光圈页片12片,很圆,定位手感较好。螺口手感一般。镜筒工艺较好。

(5)华北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华光”牌75mm 1∶3.5放大镜头。

无镜头号,无光圈定位卡,无光圈刻度。镜头三片三组,紫色单层膜,镜片反光很强,对白纸看去,镜片有一点偏黄。镜筒工艺较粗糙。

(6)“春光”牌75mm 1∶4.5放大机镜头。

镜头三片三组,蓝色单层镀膜。光圈页片只有四片,呈正方形。光圈定位手感极差。镜筒做工较差。

(7)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75mm 1∶3.5简易放大机镜头

无牌号,无镜头号,无光圈刻度,无光圈定位。光圈页片五片,镜头三片三组蓝色单层镀膜。

(8)浙江余姚光学仪器厂生产的75mm 1∶3.5简易放大镜头

无牌号,无镜头号,无光圈刻度,无光圈定位。镜头三片三组,蓝色单镀膜。光圈页片五片。

(9)常州照相机厂生产75mm 1∶3.5简易放大机镜头

无牌号(但为红梅放大机配套附件定名“红梅”)无镜头号。无光圈刻度,无光圈定位。镜头三片三组。蓝色单层镀膜,光圈页片五片。

  • 测试数据及说明

下面的表格即是我们对27款镜头的测试数据。

表(1)是对七款中高档德国镜头的分辨率的测试结果。由于罗敦司得系列和施耐德放大镜头对放大倍率都有明确规定,所以我们测试的分辨率数值都有两个放大倍率。每个镜头第一行的放大倍率是厂家规定的最佳放大倍率,第二行的放大倍率是允许放大倍率范围之内的最大放大倍率。表(1)中每个镜头的每个放大倍率都有两个值,一个是中心分辨率,另一个是边缘分辨率。每个镜头的边缘分辨率都是按厂家规定的底片的尺寸测定的,例如50mm镜头的边缘分辨率是对135底片的四角而言的。75mm镜头的边缘分辨率是对120底边6×6cm的四角而言的。

六款罗敦司得镜头的放大倍率和底片尺寸如下:

表中施耐得90mmAPO镜头的放大倍率参照罗敦司得系列80mmAPO镜头定出,以便比较。

表(2)是德国罗敦司得系列业余型放大镜头和日本产部分放大镜头,俄罗斯产镜头以及国产放大镜头的分辨率数值比较。

由于罗敦司得业余系列镜头镜头也是光圈整级分档与后面其它镜头相同故列入第二表。且为便于比较没再分放大倍率的不同情况。表(2)的放大倍率没做统一规定,而是按照把所有底片都放大至14英寸照片而测量的。这对于135底片相当于放大了10倍,对6×6底片相当于放大了六倍,而对6×7底片和6×9底片则分别相当于放大五倍和4倍。这正好相当于罗得刚系列业余型的放大倍率(对50mm镜头则超出了最大放大倍数)。表(2)的边缘分辨率,对50mm镜头而言,是指135底片四角的分辨率;对75mm镜头而言是指6×6cm底片的边缘;对90mm镜头而言是指6×7cm底片边缘;而对105mm镜头而言是指6×9cm底片的边缘。

由于75mm普及型放大镜头经常被用来代替50mm镜头放大135底片使用(一支镜头135、120两用),且普及型镜头用来放大120底片边缘分辨率极低,所以我们把所有的75mm普及型镜头又都加测了一个放大135底片时的边缘分辨率。在边缘分辨率一栏中75mm镜头都有两个数值,斜线以上是135底片边缘分辨率,而斜线以下是120底片6×6cm的边缘分辨率。

  • 测试结果分析
  • 关于分辨率

在这里要首先指出的是:一支放镜头的放大分辨率是指它能把底片上最小的细节分辨开并放大出来的能力。单位仍是线对/毫米(lp/mm)。例如分辨率是100lp/mm的镜头可以把相距0.01毫米的两条细线分开。在我们测试的27支放大镜头中,分辨率最高的仍然是德国罗敦司得系列和施耐德放大镜头。而在罗敦司得系列中分辨率最高的当首推APO消色差镜头。其次是专业型系列和标准型系列。如果单从分辨率角度考虑,APO系列与其它系列镜头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次测试以前,我们也一直以为APO镜头只是消色差方面比专业镜头强,而分辨率不一定比专业镜头高,所以放大黑白照片APO型与专业型比没有什么优势。通过测试发现,APO镜头的分辨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是唯一超过照相机摄影镜头分辨率的放大镜头。也就是说,论多么优秀的摄影镜头拍摄的照片,APO镜头都可以把它一揽无余地全部放大出来。真正做到了“全息”放大。而其它镜头的放大分辨率都比最好的照相机镜头的摄影分辨率低。为了测这几支APO镜头,我们用显微镜从150余张用柯达T-MAX100胶卷,并用尼康、佳能标准镜头最佳光圈拍摄的分辨率底片中找出了四张分辨率刚刚达到120lp/mm的底片。而这三支APO镜头几乎无一不是毫不费力地把它们还原出来了。由于没有高于120lp/mm的分辨底片,我们无法确定它们是否还可以把更高的分辨率底片放大分辨开。在分辨率测试中仅次于罗得刚标准系列的两支镜头,一支是日本的柯尼卡50mm 1∶3.5镜头,另一支是天津照相机厂生产的晨光75mm 1∶4.5镜头。柯尼卡略显优势。再往下排是德国的“罗刚那”50mm 1∶2.8业余镜头;国产“长城”50mm 1∶3.5镜头;国产“海鸥”75mm 1∶4.5镜头;日本“幸福”50mm 1∶3.5镜头;德国“罗刚那”75mm 1∶4.5镜头和俄罗斯的75mm 1∶4.0镜头。

在这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产的放大镜头,它性能价格比之高超出所有其它放大镜头。

  • 关于影像的“明锐度”(Acutance)和“对比度”(Contrast)

分辨率(Resolution)是标志一个镜头成像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影像的明锐度。明锐度是指一个镜头所成影像的清晰程度,边缘的锐利程度和轮廓的鲜明程度。一个分辨率低而明锐度高的境头所成影像,比明锐度低而分辨率高的镜头有时给人眼的感觉更清晰。明锐度高的镜头再现影像细微明暗差别,微弱亮度对比、低反差影纹的细节和层次的能力都比明锐度低的镜头好。它可以真实再现微妙色调变化,使之更加细腻,层次更丰富,影调过度更柔和,质感更强烈。明锐度和分辨率的综合效果称为“清晰度”(Clarity)。另一方面明锐度高的镜头所成影像的对比度也大。对比度是指影像再现景物亮度对比的能力。也称“反衬度”、“调制度”等。好的镜头,能充分展现景物的最大亮度与最低亮度,毫无损失地传输景物的亮度范围。一个镜头的对比度和分辨率的综合指标一般用模量传递函数表示,由于太抽象、不好理解,且不好测试,在此我们不讨论,但明锐度高,对比度大且分辨率高的镜头无疑是最好的镜头。对比度与镜头的像差与镜头镀膜都有关系,也与镜头的新旧程度和清洁程度有关。罗敦司得系列APO镜头和施耐德APO镜头,无论是在影像明锐度和对比度上是上称的。其次是罗敦司得专业型系列,明锐度和对比度也相当高。标准型相比之下就差一些,但仍比业余型和其它日本镜头和国产镜头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此次测试的有一支罗敦司得标准型罗刚那50mm 1∶2.8镜头。是老光型号产品,由于采用单层镀膜、加之镜头较脏,无论是分辨率,还是明锐度或是影像对比度都与一款罗刚那75mm 1∶4.5标准型镜头有着本质的区别,影像边缘模糊,影像灰暗,雾蒙蒙的一片。分辨率最高一挡只有84lp/mm还不如业余产品。经擦拭后,明锐度和对比度都有了提高,但由于是单层镀膜、影像质量仍不如另一款标准型,我们公布的这款镜头的分辨率数值是经擦拭以后的数值。27支镜头由于对比度的不同相当于相纸一号以上的区别。在27支镜头中俄罗斯生产的镜头无论是分辨率还是明锐度都是很出色的。

  • 关于各种像差

我们的放大分辨率测试是通过“幸福90M-D”(Lucky Enlarger 90M-D)放大机把分辨率底片投影到一块前表面镀膜的反光镜成像在照相机毛玻璃上用5~12倍放大镜读取的。测试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目睹了各种镜头的各种像差。

首先是畸变,由于放大镜头对畸变的要求较高,且十分容易判断,所以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没有畸变,只有一两个有十分微小的桶形畸变(很难觉察)。其次是场曲,有不少镜头的场曲在5mm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厘米。当你把中心调实后边缘模糊。再把边缘调清楚,中心又模糊了。色差,不少镜头目视观察色差已经十分明显,黑的线条变成彩色,中心黄色,四周泛着青色的光继续调节像距,色差稍少一些,接着调节像距,线条又变成青色,周围泛着品红色的光非常醒目。大条数镜头的色差是在离焦时发生的,极少数镜头在焦点处仍有色差。

像散,少数几支镜头像散十分明显,调节调焦旋钮,先是子午线条可以分开,继续调节线条一片模糊,再调节弧矢线条可以分开,竖子午条又连成一片了。始终没有都清晰的位置。

至于球差和慧差就更好判断了。球差是轴上物点在不同孔经球面成像后不交于一点。显然当光圈开至最大时,中心像点越清晰球差越小。也就为了进一步测量27支镜头的内在质量,我们测试了它们的两项重要指标。一个是镜头焦距与标称值的误差,另一个是光圈值的相对准确度。通过测试我们清楚地看出德国镜头的焦距与标称值之差一般不超过1%,误差最大的一只为1.86%,而日本镜头焦距与标称值的误差多数超过了4%。经统计计算在这27支镜头中,德国九支镜头的焦距加工误差平均值为0.94%,国产九支镜头焦距加工误差平均值是3.01%,而日本八支镜头的焦距误差平均值达到4.33%。足见所测日本镜头的技术指标与标称是很不相符的。最使我们惊奇的是德国镜头光圈的加工精度。德国镜头的光通量变化是如此准确地按标准的正比例改变,几乎就是一个公比为1.4的等比数列,只是在最大光圈一挡(即有效口径)误差较大。而日本镜头每一级光圈误差都很明显。国产镜头则误差更明显,就连名牌镜头也比多数日本镜头还差。这无疑给曝光量计算带来很大麻烦,放大照片时,每改变一次光圈,曝光就要重新试条显影。

这次测试,我们发现:所有的罗敦司得系列(业余型以上档次)镜头、光圈定位的可靠性和重复性都非常好。光圈从开大到缩小时每一挡光圈的光通量,与从收小到开大时的对应档的光通量严格一致,照度计读数几乎一点都不变。而其他所有镜头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固定。从大到小开到某一档光圈和从小到大开到这一档光圈时光通量的数值相差很远。另外从镜头镀膜质量来看,也是德国镜头最好。罗敦司得系列从APO型到专业型和标准型,镀膜都同样的好。所以德国名牌镜头的素质是全面的。

  • 什么样的镜头是好镜头

一支好的镜头从光学质量到机械质量都应是上乘的,首先分辨率要高,明锐度要好,各种像差都校正到最低限度。镀膜要全部表面多层镀膜。镜头不偏色,其次多挡光圈准确可靠、定位要好。光圈开大到缩小要灵巧,多边形要正,光圈定位手感要好。镜头螺口手感要好。通过测试,我们发现质量好的镜头有以下五大特点:

1、高档的镜头放大倍率的适用范围越大,且不同倍率下分辨率的差别越小。例如同是50mm的罗敦司得镜头;APO型放大倍率从2倍到20倍;专业型从2倍到15倍;标准型则从2倍到10倍,而业余型只从2倍到8倍。

2、质量越好的镜头,它的最高分辨率越靠近最大光圈,原因是它们各种像差校正得较好,尤其是球差,慧差和像散。罗敦司得系列APO型和专业型,几乎从最大光圈刚一收小,像质就非常明显地改善。缩小一级到二级就已达到最高分辨率。而质量差的镜头,最佳光圈却都在最小光圈开大一至二级的位置上。有的几乎就是最小光圈了。一般来说50-80毫米放大镜头的最佳光圈在5.6左右是非常好的镜头。

3、质量越好的镜头中心分辨率与边缘分辨率的差别越小。有几支国产镜头和日本镜头最佳分辨率已接近甚至达到了罗得刚标准型的分辨率数值,但边缘分辨却很低。有些简易放大机镜头,中心分辨率数值并不低;但边缘分辨率却低得可怜。一般来说边缘分辨率在26lp/mm以下,就算相当低了。而在38lp/mm以上就很好了。

4、质量越好的镜头影像的对比度越大,影像锐度越好。同样分辨率的镜头,锐度高、对比度大的镜头成像清晰度给人眼的视觉感受要比锐度低,对比度小的镜头强烈得多。选择镜头无论如何,必须考虑锐度和对比度因素。宁可分辨率偏低也要锐度好的。

5、质量越好的镜头,镜片片数越多。镜片越多的镜头成像质量越好。片数越多、各种像差校正得越好,在最佳光圈处的分辨率值也越高。但一般不超过七片五组。

还有两条十分明显但不成文的规律:1、在国产业余镜头中最大光圈(有效口径)越大的镜头,往往越是低档镜头。几十元一支的镜头最大光圈都标1∶3.5,而标1∶4.5的镜头成像质量一定有保障。2、同档次的镜头中往往焦距越长分辨率越低,且价格越高,因制做成本高。例如50mm镜头和75mm镜头,在同价位的镜头中,前者成像质量一般比后者要好。如只放大135底片,应尽量使用50mm镜头。但同时也要警惕短焦距镜头是否具有足够的涵盖率。

  • 怎样选择放大镜头。

选择放大镜头首先要考虑用途,其次要考虑经济条件。下面按质量高低和性能价格比把27支镜头排一下队。从质量上分,27支镜头从高到低的顺序是:罗得刚APO型和施耐得APO型、罗得刚专业型、罗刚那标准型、柯尼卡、国产名牌、罗刚那业余型、俄罗斯、幸福、星佳、国产中档、国产简易型。

按性能价格比分从高到低顺序应为:俄罗斯、国产名牌、罗得刚专业型、罗得刚APO型、罗刚那标准型、罗刚那业余型、日本柯尼卡、幸福、星佳。

任何忽视放大镜头的质量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高等级的放大镜头在制做照片时可以真实地再现摄影镜头所能记录的所有细节。因此,使用高档摄影镜头拍摄的底片,一定要使用高品质的放大镜头来制作照片。以体现摄影镜头的卓越素质。同时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在使用质量相对较低的摄影器材所拍摄的底片,更不应使用品质较低的放大镜头去制做照片,以免使其影像质量进一步下降。总而言之,只要条件允许,要尽量选择高品质的放大镜头。但在一定要使用低档放大镜头时,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了解并掌握该镜头的特性,以最佳光圈在理想的放大倍率之内使用。

虽然一只顶级的放大镜头与相同焦距及像场的摄影镜头相比,价格并不便宜,但它与拥有一支好的摄影镜头同样重要。

尽量不要使用照相机镜头做放大镜头使用,因为它们的设计要求是完全不同的,照相机镜头的最佳成像距离(物距)一般都在1.5米至2.5米处(即30~50倍焦距处)而放大镜头的最佳放大距离(像距)一般都定在1米以内甚至几十厘米(10~20倍焦距处)我们曾经测试过两支售价520元的放大机镜头,光圈达到F1.8,是海鸥相机标准镜头改装的。最佳中心分辨率都没有超过26lp/mm。

以下统计数字也许你感兴趣。

所测德国镜头最佳分辨率平均值106lp/mm,加权平均值110lp/mm;

所测日本镜头最佳分辨率平均值58lp/mm,加权平均值65lp/mm;

所测国产镜头最佳分辨率平均值71lp/mm,加权平均值57lp/mm;

所测德国镜头最佳边缘分辨率平均值72lp/mm最大光圈边缘分辨率平均值46lp/mm;

所测日本镜头最佳边缘分辨率平均值40lp/mm,最大光圈边缘分辨率平均值21lp/mm;

所测国产镜头最佳边缘分辨率平均值48lp/mm,最大光圈边缘分辨率平均值16lp/mm。

所测德国镜头各档光圈光通量变化相对误差平均为6.89%;

所测日本镜头各档光圈光通量变化相对误差平均为15.75%;

所测国产镜头各档光圈光通量变化相对误差平均为20.4%。

我们这次测试的数据很多。但限于时间和篇幅,没有进行实际放大效果分析和放大照片图片比较。放大镜头的很多实用性能比较,如中间层次的表现,暗部、亮部影调再现能力,影调的细微转换,色彩还原能力,等都有待于实际放大效果分析,比较,这一类工作,我们将在今后的测试中陆续进行。

格里星

  上学时并没有钱。冲洗、放大、各种工艺所使用的药液全是自己配制。当时暗房条件有限,夏季室内温度高达30℃,冬季却又只有8℃,条件可以说是相当艰苦了。对于放大相片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使用的D-72相纸显影液搭配乐凯牌RC相纸无法获得纯正的黑调。显影温度与标准的20℃相差较大,致使影像呈深棕色调,亮部死白,暗部闷脏,整体反差不高,影调不好看。

2010年10月摄于暗房楼下6-330活动室

  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调整相纸显影液以适应不同反差的底片,甚至是不同温度的显影。机缘巧合下得知有《摄影配方药物大全》一书专门介绍各种药水,觅得一本,照着里面的配方来配置需要的药液,试图改善显影的效果,提升照片质量。

2009年7月摄于武汉盈科

  当读到A-130显影液时,出现了一个不常用的显影剂——“格里星”

在本配方中除米突尔和对苯二酚显影剂之外,还有照相用格里星。这种显影液能使照片的黑色部位层次丰富,白色部位鲜明悦目,以及细部描写优良。是一种微硬调显影液。

《摄影配方药物大全》[1]

格里星!那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不过当时网上对格里星的讨论非常少,翻译名字也很混乱,格里星、格拉星、格里辛、格利星……不一而足。一直不知道“格里星”到底是啥玩意儿,只能从零星的介绍中得知是一种优秀且昂贵的显影剂,后来找到格里星英文原文是“Glycin”,搜索到的结果却也都是“Glycine”甘氨酸相关的内容。于是不了了之,改用A-100显影液。

  现在是2021年夏至。在《暗室百科》里又看到了格里星的介绍:

照相用格拉星是指对羟基苯氨基乙酸OH(C6H4)NHCH2COOH,与氨基醋酸的甘氨酸*不同。

《暗室百科》[2]

  看到有了名字化学式,激动了起来,于是继续十年前的寻找。用Google搜索search?q=对羟基苯氨基乙酸+显影,有了新的结果。维基百科在照相显影剂的条目里写道:其他可作为显影剂的化学品包括N-(4-羟基苯基)甘氨酸。参考新的英文维基百科条目、photrio上关于Glycin的讨论、YouTube上的视频GB 6675.13-2014玩具安全国家标准里的细则,确定了我要找的“格里星”就是Glycin。Glycin在BH上还有销售,价格是10g/$7,100g/$24,453/$95。果然是“优秀”且“昂贵”。

  十年过去了,我依旧(保持着对摄影的热情)没有钱。

某一所大学的章程到底改了啥

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张weiwei豆莱 查下山众

不少同学在转发某一所大学章程改变的通知。教育部的发文美则美矣,但我觉得为了大家更好地学习新章程的精神,有必要划个重点。(可能有政治嗅觉灵敏的同学已经做完了这个事情,但我觉得毕竟向党和国家的方针靠拢是必须要由自己完成的,学习的效果不那么好,所以我还是要自己做一遍,大家也可以各自做一遍,了解新常态下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重点当然就是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就不是重点是耍流氓了。所以我划的重点都是我认为对领会精神最重要的部分。

声明:本人完全赞同新章程的每一个字。

那么我来了。

划重点版本改动如下

  1. 序言第一段,“国人自主创办”改为“国人自主创办”。
  2. 序言第二段,删去“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校歌所传颂的……思想自由……强调以学术精神滋养师生,坚守价值,治学严谨,为学有恒。学校始终秉持团结、服务与牺牲的精神,强调学校、师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增加“敦行爱国奉献……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学校倡导‘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强调坚持理想、探究真理、正谊明道、守护文明。”
  3. 序言第三段,新增“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
  4. 原章程第四条,删去“师生治学、民主管理”,新增“实行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
  5. 原章程第六条,“师生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学术研究”改为“鼓励师生依法自主开展学术研究”;新增“学校营造人心聚学的氛围”;
  6. 原章程第八条“独立自主办学”修改为:“自主办学”。(此条直接引用)
  7. 原章程第九条删去“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委员会(简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改为“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改为“校长依法负责地行使职权”;
  8. 原章程第九条(一):新增“(校长)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9. 原章程第九条(二):删去“(支持校长)审定学校基本管理制度”;
  10. 原章程第九条(三):新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的人选,依照有关程序推荐校级领导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人选,做好老干部工作”; 
  11. 新章程第九条(四):新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讨论决定学校人才工作规划和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及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2. 新章程第九条(五):新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在师生员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3. 新章程第九条(七):新增“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加强对学院(系)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4. 新章程第九条(八):新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15. 原章程第九条,新增“党委全体会议……主要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及党的建设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常务委员会……主要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作出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推荐、提名、决定任免干部。党委常委会由党委全委会选举产生……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16. 原章程第九条,“复旦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相关规定履行职责”改为“依据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履行职责”;
  17. 原章程第十条,新增“(校长)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
  18. 新章程第十条(九),新增“向党委报告重大决议执行情况,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组织处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团员代表大会有关行政工作的提案,支持学校各级党组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群众组织和学术组织开展工作”;
  19. 新章程第十条,新增“(校长办公室)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20. 原章程第十一条,删去“学校党政领导不参加学术委员会”;新增“依据民主集中制产生(学术委员会)”;
  21. 原章程第十二条,新增“依据民主集中制产生(学位评定委员会)……连任一般不超过两届”;
  22. 原章程第十二条(二),新增“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审议学科专业)”;
  23. 原章程第十三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改为“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
  24. 原章程第十三条,新增“院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
  25. 新增一条第十四条:“学校设置教材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学校教材建设、使用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审议和监督……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和统筹全校教材工作……”;(此条直接引用)
  26. 原章程第十四条,删除“校务委员会领导下设各专门咨询委员会”以及专门咨询委员会的全部章程;
  27. 原章程第十五条,教职工代表大会“评议学校各级党政负责人”改为“参与评议”;
  28. 原章程第十五条,新增“(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指导学生会和研究生会,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工作”;
  29. 原章程第十七条,删去“学校是以学术为核心的共同体”;
  30. 原章程第二十条,新增“学校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的教育教学体系”;
  31.  原章程第二十一条,“自主设置与境外高校联合学位项目”改为“授予名誉博士学位须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32. 原章程第二十四条,新增“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3. 新增第二十八条:“学院(系)直属学校的实体研究机构设立党的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负责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监督本单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决定,支持行政班子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地开展工作。”第二十九条:“学院(系)依照有关规定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本单位重大事项,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由党组织先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34. 原章程第二十六条,“学校确定一名副校长兼任上海医学院院长”,改为“上海医学院党政主要领导由校领导兼任”;
  35. 原章程第三十二条,教师的专职新增“教育”,从“教学科研”变为“教育教学科研”;“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晋升制度”修改为:“有基本标准要求与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36. 原章程第三十五条加入增加第一款“(教职员工负有义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条直接引用),“为人师表,爱护学生、立德树人”修改为:“恪守师德规范,履行育人职责,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此条直接引用)
  37. 新增一条第三十七条:“学校根据需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聘请外籍教师。外籍教师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对华友好,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享有相应权利,履行相关义务。”(此条直接引用)
  38. 第三十一条 原章程第四十三条(现第四十五条)“学生在校,应当以学习为要务。”修改为:“学生在校,应当以学习为要务,注重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此条直接引用)
  39. 第三十三条 原章程第四十八条(现第五十条)“学生群体内部事务,原则上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完善”修改为:“学生群体应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此条直接引用)
  40. 原章程第四十八条,删去“复旦大学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组织
  41. 原章程第四十八条,“复旦大学学生会以及研究生会……是全校本(专)科学生以及研究生参与学生事务最高权力机关”,改为“是全校本(专)科学生以及研究生参与学生事务的重要形式”;
  42. 新增一条第五十二条:“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享有相应权利,履行相关义务”。(此条直接引用)
  43. 原章程第五十九条,“(学校董事会旨在)健全监督机制”改为“共商共促学校发展”。

以上就是本人划的重点,形式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而且是越来越好!最后奉上本人十分赞同的一句话:

全面依法治国永远在路上!下期再见!

Ubuntu 18.04 LTS 笔记

难以置信,我的上一篇关于 Ubuntu 的笔记是在三年前写的。难以置信的是我三年前居然写过关于 Ubuntu 的笔记。

今天在 Windows 10 下安装了 Ubuntu 18.04 LTS ,不是虚拟机不是双系统,是 Windows 里的 Linux 子系统。安装方法也很简单,在“启用或关闭 Windows 功能”里勾选启用“适用于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统”(真拗口),重启后在 Microsoft Store 里搜索并安装 Ubuntu 18.04 即可。如果你像我一样删除掉了 Microsoft Store 的话,可以以管理员运行 Windows PowerShell 并执行
Get-AppXPackage *WindowsStore* -AllUsers | Foreach {Add-AppxPackage -DisableDevelopmentMode -Register "$($_.InstallLocation)\AppXManifest.xml"}
就能重新安装应用商店。比较尴尬的是安装了 16.04 LTS 并用了一整个下午升级后才知道 18.04 LTS 已经上架了……

早上杀死16.04,启动 Ubuntu 18.04 创建用户名和密码就能使用, Ubuntu 的真实地址是C:\Users\*Usersname*\AppData\Local\Packages\CanonicalGroupLimited.Ubuntu18.04onWindows_79rhkp1fndgsc\LocalState\rootfs\
我们可以直接在 Windows 下对其文件进行操作。

首先更改软件源为阿里云源
$ sudo cp /etc/apt/sources.list /etc/apt/sources.list.bak
然后可以直接在\rootfs\etc\apt\下用你喜欢的编辑器打开sources.list来修改。
更换源之后执行
$ sudo apt-get update
来更新本地软件包列表,再执行
$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来更新软件。
有关 update、upgrade、dist-upgrade 的区别请参考这里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安装NginX
执行以下命令
$ sudo apt-get install nginx
$ sudo service nginx start
检查 http://127.0.0.1/ Welcome to nginx!
恭喜您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下课!

大亚科技DP607-E3获取管理员密码改桥接

武汉电信在2012年升级个人光纤宽带时,给部分用户发放的是大亚科技的DP607-E3光网络终端。在初期,该猫并没有封禁22/23端口,可以通过SSH取得backupsettings.conf。

但。是。这。个。办。法。被。电。信。堵。上。啦。

有网友反映2014年夏天光猫固件被远程升级后就把端口封上了,经过端口扫描我的光猫只开放了80/30006/44001三个端口,显然此方法行不通了。
在万能的淘宝的帮助下(神特么万能的淘宝),我寻fù求fèi到mǎi了le获取管理员密码的办法……

先以用户账号访问光猫,记录两个下关键信息。
1. PPPoE的VLAN
2. LOID

访问192.168.1.1/clearcfg.html/clear2cfgflash.cgi
此时光猫注册数据被清空,网络中断。

访问192.168.1.1,点击设备注册,看到逻辑ID注册页面[页面1]输入LOID但是*不*要*确*认*注*册*;另起一新标签页[页面2]再次访问192.168.1.1,以默认管理员账户登录,账号:telecomadmin,密码:nE7jA%5m。此时在[页面2]地址栏输入192.168.1.1/backupsettings.conf且*不*要*访*问*,于[页面1]确认注册逻辑ID,并立即于[页面2]反复回车反复下载conf配置文件。

在注册设备后光猫重启前,将会有几秒至几分钟时间可以下载到conf,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反复下载多个backupsettings.conf以确保能下载到包含真实管理员密码的配置文件,前几次下载到的可能没有,可以通过conf的文件大小大致判断下其内容有没有发生改变。

于是我们就获得了包含有管理员密码的backupsettings.conf。

以管理员登录,设置好VLAN即可联网,更改光猫工作模式为桥接即可使用路由器拨号。猜测DP607的其他子型号均可使用此方法。

人们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转载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24398/answer/263049517
原作者Andy Lee

以前我没有太在意宗教的问题,后来仔细想想,发现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

我妈是学佛很多年的佛教徒,算是有宗教信仰。她信净土宗,愿意念佛往生。

在北京,我原先有好些室友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定期有聚会活动,讨论一些基督教的问题。

至于道教、伊斯兰教,我身边没有直接案例,就不说了。

而我自己则是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坚定的科学主义者和普通人是不同的。普通人可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灵魂、天堂、地狱、神佛等等。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不仅仅不相信这些,我们还有一套稳固的以物理学为基础的世界观。

我相信万物由费米子和玻色子这样的基本粒子组成,基本粒子又算是场的某种状态。我相信地球上的有机物来源于无机物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今天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来自复制子的复制变异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我相信像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可以对人类行为做出详细的描述和恰当的解释。我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由脑神经活动所引起。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来说,其内心中并没有那些神秘的困惑。因为科学回答或者将要回答这些困惑。当有人想向我传教,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会先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个语言符号做出分析,然后将其翻译成类似一阶逻辑的形式,然后设计实证研究方案确定其真值。

如此基本上可以免疫一切传教士,因为传教士大多不懂数理逻辑,更不懂分析哲学。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重要的问题。逻辑学、哲学、科学等领域给我带来的东西,是不是相当于佛经和圣经给那些宗教徒带来的东西?

以前的我,当然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因为我会认为那些佛经和圣经都是扯淡,没有意义。而科学才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定要说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那还是有的。

广义的科学(包括数学、逻辑学、哲学等学科)给了我充分的安全感,它正在满足我的好奇心,我的那些永无止境的追问。而宗教对于宗教信徒来说,也能给予充分的安全感,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同时,来自科学的知识,和来自宗教的“知识”,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我不认可传统医学,所以我生病了不会看中医。我不认为转基因食品很危险,所以我不会刻意避免购买转基因食品。我不相信星相学,所以当我要知道自己的人格时,我会去做大五人格量表,而不是看星座书。我妈信佛,所以她会买鱼虾放生。她也会坚持吃素。她还会不断念佛和拜佛。基督教的朋友也是,一起吃饭前,他们要感谢一下上帝,然后才动筷子吃饭。

也就是说,我们的信念都是成体系的,这套信念体系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和宗教给人起到的作用是类似的,他们都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能让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方式很合理,很恰当,很正确。自己按照目前这样的行为方式来行动,将来就会收获好结果。佛教徒要往生极乐世界,基督徒会等待末日审判,我则想要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一功利主义目标,或者说,就是帕累托最优。

如果一定要来分析人类信宗教的动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人类首先必然要信一些什么东西。信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信天气预报、信自己正在坐的椅子不会在下一秒钟垮掉。有些人信了宗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父母就信宗教。有些人信科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父母就信科学,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后见识到了高等数学的魅力,然后相信了科学。

也许,有些人信宗教,是因为宗教给予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的承诺,而永生哪怕在我这种科学主义者看来,都是极大的诱惑。有些人信宗教,是因为他人的威逼利诱。有些人信宗教,是因为担心不信宗教就会遭遇坏处,比如下地狱。

其实写这些,主要是想写给宗教信徒看。宗教能给你们带来的好处,科学都可以实现。而科学能带来的好处,比如洗衣机、空调等等,宗教不一定能实现。作为西红柿鸡蛋面神教的先知,我也好久没有向大家传教了。在这里也补上自己欠下的传教任务。想要皈依我大西红柿鸡蛋面神教,门槛很低,只需要认真学习统计学和逻辑学,就可以了。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打印照片所需的图片尺寸

人的肉眼分辨率有限,在视距25cm时人眼最高能分辨出直径0.1mm的小点。如果一英寸的线段都是由直径0.1mm的小点并排组成的,那么这一段线段的每英寸所打印的点数DPI(Dots Per Inch)就是254。理论上DPI高于254的时候,人眼就无法分辨出每一个小点了。所以一般精度打印分辨率都被设置为300DPI。

当我们按照300DPI来打印照片的时候,照片能打印多大尺寸,就要看图片的像素有多少。以尼康D810为例,D810最大能拍摄7360px×4912px,那么它能打印7360/300*2.54×4912/300*2.54也就是62.3cm×41.6cm大小的照片。设置更低的DPI能打印更大更粗糙的照片,设置更高的DPI则能打印更小更精细的照片。

本文依然烂尾了

120胶卷带“印字”浅析

冯宪瑞.120胶卷纸带“印字”浅析[J].感光材料,1985(05):22-23+14. 在线阅读扫描版

国产120胶卷,经自然存放,在显影之后,发现胶片上出现纸带背层上印刷的数字及符号,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印字”。“印字”的出现使胶卷变成废品而失去使用价值,这是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

对“印字”产生的原因,曾提出不少看法:

1.因为纸带潮湿,在与乳剂面的长期接触中发生了粘联,将纸带上的数字及符号粘于乳剂面上,造成了“印字”。

2.因为纸带上印制的数字及符号,其组成部分对乳剂有增感作用,二者在长期直接接触中,完成了对乳剂的增感过程,造成“印字”。

3.因为纸带上印制的数字及符号,其组成成分具有放射性,在长期的存放中,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使胶片局部灰化,形成了“印字”。

任何结论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客观过程,否则,只能是臆断。

上述原因是否能正确的说明客观过程呢?回答是:粘连的原因是不存在的。其理由是:假若确如所述发生了粘连,那么胶片上就不应该出现“正象”(数字及符号的密度高于其周围密度)“印字”。这是因为,由于粘连的发生,在胶片曝光时,乳剂面上的粘连物阻挡光线射向乳剂层;在胶片显影时,它阻挡显影剂向乳剂层的扩散(或渗透),以降低粘连部位的曝光量并降低该部位的显影能力,其结果只能导致该部位密度降低,即只能出现“负象”(数字及符号的密度低于其周围密度)“印字”。事实“正象”“印字”出现的几率远远高于“负象”“印字”。与事实不符,因之不能成立。

增感是否是“印字”的真实原因呢?不妨分析一下:如果确乎发生了增感,那么,“印字”必然经曝光才有可能出现。而不论是“正象”或“负象”“印字”,偏偏不能经曝光而直接对胶片显影出现了“印字”,与胶片曝光与否,毫无关系,仍然有违事实,可见其并非是“印字”的原因。

由于胶片不仅出现“正象”“印字”,也出现“负象”“印字”说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印字”也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我们不能接受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忽而对乳剂起致灰作用,忽而对乳剂起漂白作用的概念。

上述三个原因,都不能正确解释胶片被“印字”的真相,因而,也都不是造成“印字”的原因。

要弄清“印字”产生的原因,必须首先弄清“印字”是什么?即它是由什么构成的。胶片不经曝光而进行显影所得到的密度称为灰雾。而“印字”也是不经曝光进行显影而得到的产物,这说明“印字”是由灰雾构成的。诚然胶片如果没有灰雾,“印字”自然不会出现,但是,胶片虽然存在灰雾,而灰雾在整个胶片上的分布是均一的,“印字”仍然无法产生。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印字”是由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所造成的,或者说,“印字”是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的表象。这是我们的结论之一。

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是如何产生的呢?要回答这么问题,必先检查一下能使胶片致灰的原因。

照相材料是一种精细的化工产品,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众多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原因,为了便于讨论,对内在因素暂不考虑,或者说胶片的内在致灰原因在各个部分都是等同的,这一简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外在因素。与胶片最直接有关的就是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材料含有的活性组份,以及温度等,因为这些决定了胶片所处的环境。

所谓有害活性成分,如Fe3 、Fe2、Cu2 等,不论是在乳剂中还是在包装材料中都是无法消除的。包装材料携带的有害活性杂质,即使包装材料不直接与乳剂接触,也能对感光的乳剂层发生作用。特别是在潮湿的情况下,这种致灰作用能加速进行。可以认为,有害活性杂质对乳剂层的作用的主要输送者是湿度。在足够的湿度下,包装材料中的活性杂质,甚至可以通过片基而渗透到乳剂层[1]。与乳剂层紧紧接触的纸带,其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定,湿度既是感光乳剂层致灰的主要原因,又是灰化过程的催速剂。由此可以推知,胶片局部灰务(博主注:应为“灰雾”)不均一则主要应是胶片局部含湿量不均一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这是结论之二。

120胶卷的包装纸带直接和乳剂膜接触,使胶片处于纸带的包围中。在与乳剂膜接触的纸带面上,其表面的性质是不均一的。印有数字及符号,印刷数字及符号的材料,在国内均采用疏水性的涂料。这些涂料类似油漆,是不吸水、不透湿的物质。具有这种表面的纸带,随着印数字及符号的出现,其吸湿性、透湿性也就出现了差异。正是这一差异,造成了胶片局部含湿量的不均一,以致造成了“印字”,这是结论之三。

两个相互接触(或相距不远)的吸湿物体。如果二者的含湿(或平衡蒸气压)不同,则势必发生物质的传递或转移。即含湿(或平衡蒸气压)较高的物体,将向含湿较低的物体输送水份,直到达到平衡为止。纸带和胶片之间的含湿不平衡(这是经常发生的),同样要出现上述水份的转移。为了便于叙述。试分两种情况予以讨论。

本文烂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