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1工艺&E-6工艺操作简介

彩色负片冲洗 Kodak C-41 工艺

编号C-41冲洗工艺是1972年问世的柯达彩色Ⅱ型负片的指定加工工艺,全称 Kodak Flexicolor C-41,它是专为全自动冲洗机器而设计的加工方法,属于高温快速加工工艺,今天市场上销售的Kodak C-41B,也是几经改良成熟稳定的冲洗配方。也正是因为此配方是针对全自动冲洗机而设计的,我们在自己加工过程中增加了冲洗难度,这里面主要体现在对温度要求的苛刻。为了保证最佳品质,这里我们推荐采用德国JOBO CPP2或者更高档次的滚筒冲洗机。

第一步:彩色显影(温度:37.8° +-0.2° 时间:3′15″)在彩色显影过程中,拍摄时已感光的卤化银在彩色显影液的作用下被还原成金属银,形成黑白的银影;与此同时,彩色显影剂也被氧化,显影剂的氧化物与胶片乳剂内所含有的彩色成色剂反应而生成染料,从而获得了由染料所构成的彩色影像。成色剂在乳剂层中是均匀地分散在卤化银颗粒的周围,只有在形成金属银的地方才能形成染料,而且所形成的染料与所还原的金属银成正比。在彩色负片中由染料所组成的彩色影像,其颜色则为被摄物颜色的补色。彩色负片经过彩色显影后,在每一张彩色底片上同时出现六个影像,即每一层乳剂都出现一个由银盐组成的黑贝影像和一个由染料组成的彩色影像。彩色显影之后,由于有黑白影像和未曝光的卤化银,所以底片上看不出彩色影像,只能呈现出不透明的暗淡负像。彩色显影是决定彩色负片冲洗质量的最关键的加工过程。彩色显影液的性质,显影时的温度、时间和搅动方式等加工条件,均要影响到最终底片的感光度、反差和色彩平衡,因此对彩色显影要特别注意。彩色显影加工须在全黑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步:漂白(温度:38° +-3° 时间:6′30″)彩色胶片经彩色显影液加工后,在乳剂层内所形成的金属银影像是不需要的,应经过漂白加工将其去除。C-41漂白加工的作用有两个,首先是停止彩色显影,然后是作为氧化剂的漂白剂将金属银转化为卤化银,以便在定影加工中使其溶解于定影液的水相中。在漂白液加工的过程中,黄色过滤层的防光晕层也变为可溶性的银盐。漂白加工后,即可开启白灯进行以后的各步加工,这时彩色负像上呈现出两种颜色,药膜面显示出上层所产生的黄色影像,背面则显示出底层所产生的青色影像,中间层的品红色影像还看不出来。漂白的能力,也即是将金属银转化成为卤化银,它的量取决于漂白液的浓度和它扩散进入乳剂的速率。漂白液的浓度由补充、配药、再生和通气等条件而定,而扩撒速率取决于漂白温度、漂白时间和搅动方式。漂白加工时一定要进行得彻底,漂白如果不充足,彩色底片的反差过大,其中以红、绿的反差最为明显。为使漂白彻底,可适当延长一些漂白时间,但也不能使漂白过度,因为漂白过度时会使反差降低。

第三步:药间水洗(温度: 38° +-3°时间:1′)此步骤要求采用纯净水。

第四步:定影(温度:35°左右 时间6′30″)定影液加工是将胶片乳剂中所有的卤化银,其中包括未感光和漂白时所转化成的卤化银,完全变成可溶性的银络合物,这些银络合物均能溶解而进入定影液中。经过定影加工,卤化银被除去后,彩色负片的透明度就逐渐增加了,烘干后就完全变成透明的了。定影液将卤化银转化成为可溶性的银络合物的量决定定影液的活性。定影液的活性又由定影时间、搅动方式、温度、补充液浓度和补充率等因素而定。定影加工一定要充分,定影不足时,胶片的最小密度区混浊而不透亮,如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重新定影来补救。

第五步:最终水洗(温度:38° +-3° 时间:3′30″)这个过程要想保持恒温,肯定是从热水器里出水,这就可能带来热水器的杂质,需要在出水方向需要加装一组过滤水装置。

第六步:稳定(温度: 38° +-3° 时间:1′)稳定液具有防止褪色,可使明胶硬化使保存性提高同时还具有润湿防止水渍产生作用。

第七步:烘干(温度:40°-50° 时间:30′)德国JOBO 3521胶片烘干机开启到45°档。此过程最容易被忽略,烘干效果远非自然晾干可比,烘干后的底片无尘、光滑鲜亮更易于长久保存。

这里特此说明一下;正是由于漂白和定影这两个过程的特殊性,这也是为什么全自动冲洗机、滚筒自动、半自动冲洗机和手工冲洗后的底片品质无法达到吊挂冲洗机的高品质。直观表现为;画面通透、干净。如果不计较成本,我们建议最好是采用吊冲C-41工艺。

http://site.douban.com/157809/room/1653190/

彩色反转片冲洗 Kodak E-6工艺

编号E-6是柯达公司于1976年推出采用E-6工艺的柯达爱克泰克罗姆(Ektachrome)彩色反转片同时公布的一种冲洗反转片的新工艺。E-6工艺既提高了色彩还原能力又缩短了冲洗时间,时隔36年E-6依然是彩色反转片常用的工艺。彩色反转片经过拍摄和反转冲洗后,可直接得到透明的彩色正片。目前,彩色反转片的种类很多,能够自行显影加工的是内偶式彩色反转片。我们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品种均属于此类。除了“爱克泰克罗姆”,早在1935年,柯达就成功制造过在冲洗时加入彩色染料的“柯达克罗姆”胶片。该胶片采用K-14工艺冲洗,工艺复杂且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在国内不能够冲洗,这里不做介绍。

Kodak E-6工艺的加工包括7种药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显影和彩色显影。两次显影加工对于温度、时间和搅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严格的按照操作才能获得满意的彩色影像。

第一步:首次显影(温度37.8°+-0.3° 时间:6′)这是一次黑白负性显影加工,与黑白胶卷的显影基本相同,即在乳剂层中形成银盐的负像,首次显影是彩色反转片冲洗工艺中最为关键的加工,首次显影的程度既影响彩色反转片的密度、层次和反差,同时还决定其彩色平衡的效果。

第二步:药间水洗(温度37.8°+-0.3 时间 2′)首次显影之后,需要进行两次水洗。每次水洗均是1分钟,要求采用纯净水,目的是除去残存的显影液。在水洗的过程中显影作用还会缓慢地进行,因此对这次水洗的温度、时间以及搅动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定。

第三步:反转浴(温度37.8°+-0.3 时间 2′) 拍摄时乳剂层内未感光的卤化银,在反转浴加工中被灰化。影像的反转以前是使用反转曝光进行的,现在是在药液中进行反转。使乳剂层中相当于正像的部分灰化感光,以便能在彩色显影液中被显影而形成彩色正像。反转浴加工要进行的充分,尽量使首次显影所余下的卤化银反转灰化。反转加工后可开启显影罐,在光亮条件下进行以后的加工。

第四步:彩色显影(温度37.8°+-0.3 时间6′)彩色显影时,反转浴灰化的那部分卤化银,即是相当于正像的部分被显影而产生银和染料的影像。彩色显影是重要的加工过程,对最后的彩色影像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步:调整加工(温度:35°左右 时间:2′)具有清洁作用,防止影像被污染。它是漂白的准备加工,促进以后的漂白。

第六步:漂白加工(温度:35°左右 时间:6′)经过两次显影,乳剂层中的卤化银已全部变成了金属银,这些银在漂白液中变成能够被定影液溶解掉的银盐。

第七步:定影加工(温度:35°左右 时间:4′)与通常的定影加工相同,溶解掉经漂白加工而形成的银络盐。定影后,乳剂层中只留下染料的正性影像。

第八步:最终水洗(温度:35°左右 时间:6′)定影后的这次水洗,是E-6工艺中的最后水洗。这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乳剂层中残留的定影液,因此要保证水洗的彻底。

第九步:稳定加工(温度:35°左右 时间:1′)稳定加工的目的防止日后染料褪色。另外起到润湿作用,防止胶片干燥时出现水渍。

第十步:烘干(温度:40°-50° 时间:30′)德国JOBO 3521胶片烘干机开启到45°档。此过程最容易被忽略,烘干效果远非自然晾干可比,烘干后的底片无尘、光滑鲜亮更易于长久保存。

友情提示:尽管我们自行冲洗能做到相对精确和品质保证,但和彩负冲洗一样,药水要想保持最佳状态,同样受熟化、稳定、活性、时间和加工方式等因素限制,也同样无法和专业吊挂自动冲洗机相比,所以在不能保证大量拍摄的前提下,我们同样建议送专业图片社采用E-6吊挂机冲洗加工。

http://site.douban.com/157809/room/1653208/

作者: LeadersFirst

没理想 没抱负 不知道生活为了什么 也许就是为了生活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