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宪瑞.120胶卷纸带“印字”浅析[J].感光材料,1985(05):22-23+14. 在线阅读扫描版
国产120胶卷,经自然存放,在显影之后,发现胶片上出现纸带背层上印刷的数字及符号,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印字”。“印字”的出现使胶卷变成废品而失去使用价值,这是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
对“印字”产生的原因,曾提出不少看法:
1.因为纸带潮湿,在与乳剂面的长期接触中发生了粘联,将纸带上的数字及符号粘于乳剂面上,造成了“印字”。
2.因为纸带上印制的数字及符号,其组成部分对乳剂有增感作用,二者在长期直接接触中,完成了对乳剂的增感过程,造成“印字”。
3.因为纸带上印制的数字及符号,其组成成分具有放射性,在长期的存放中,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使胶片局部灰化,形成了“印字”。
任何结论必须能正确地说明客观过程,否则,只能是臆断。
上述原因是否能正确的说明客观过程呢?回答是:粘连的原因是不存在的。其理由是:假若确如所述发生了粘连,那么胶片上就不应该出现“正象”(数字及符号的密度高于其周围密度)“印字”。这是因为,由于粘连的发生,在胶片曝光时,乳剂面上的粘连物阻挡光线射向乳剂层;在胶片显影时,它阻挡显影剂向乳剂层的扩散(或渗透),以降低粘连部位的曝光量并降低该部位的显影能力,其结果只能导致该部位密度降低,即只能出现“负象”(数字及符号的密度低于其周围密度)“印字”。事实“正象”“印字”出现的几率远远高于“负象”“印字”。与事实不符,因之不能成立。
增感是否是“印字”的真实原因呢?不妨分析一下:如果确乎发生了增感,那么,“印字”必然经曝光才有可能出现。而不论是“正象”或“负象”“印字”,偏偏不能经曝光而直接对胶片显影出现了“印字”,与胶片曝光与否,毫无关系,仍然有违事实,可见其并非是“印字”的原因。
由于胶片不仅出现“正象”“印字”,也出现“负象”“印字”说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印字”也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我们不能接受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忽而对乳剂起致灰作用,忽而对乳剂起漂白作用的概念。
上述三个原因,都不能正确解释胶片被“印字”的真相,因而,也都不是造成“印字”的原因。
要弄清“印字”产生的原因,必须首先弄清“印字”是什么?即它是由什么构成的。胶片不经曝光而进行显影所得到的密度称为灰雾。而“印字”也是不经曝光进行显影而得到的产物,这说明“印字”是由灰雾构成的。诚然胶片如果没有灰雾,“印字”自然不会出现,但是,胶片虽然存在灰雾,而灰雾在整个胶片上的分布是均一的,“印字”仍然无法产生。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印字”是由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所造成的,或者说,“印字”是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的表象。这是我们的结论之一。
胶片局部灰雾不均一是如何产生的呢?要回答这么问题,必先检查一下能使胶片致灰的原因。
照相材料是一种精细的化工产品,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众多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原因,为了便于讨论,对内在因素暂不考虑,或者说胶片的内在致灰原因在各个部分都是等同的,这一简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外在因素。与胶片最直接有关的就是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材料含有的活性组份,以及温度等,因为这些决定了胶片所处的环境。
所谓有害活性成分,如Fe3 、Fe2、Cu2 等,不论是在乳剂中还是在包装材料中都是无法消除的。包装材料携带的有害活性杂质,即使包装材料不直接与乳剂接触,也能对感光的乳剂层发生作用。特别是在潮湿的情况下,这种致灰作用能加速进行。可以认为,有害活性杂质对乳剂层的作用的主要输送者是湿度。在足够的湿度下,包装材料中的活性杂质,甚至可以通过片基而渗透到乳剂层[1]。与乳剂层紧紧接触的纸带,其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定,湿度既是感光乳剂层致灰的主要原因,又是灰化过程的催速剂。由此可以推知,胶片局部灰务(博主注:应为“灰雾”)不均一则主要应是胶片局部含湿量不均一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这是结论之二。
120胶卷的包装纸带直接和乳剂膜接触,使胶片处于纸带的包围中。在与乳剂膜接触的纸带面上,其表面的性质是不均一的。印有数字及符号,印刷数字及符号的材料,在国内均采用疏水性的涂料。这些涂料类似油漆,是不吸水、不透湿的物质。具有这种表面的纸带,随着印数字及符号的出现,其吸湿性、透湿性也就出现了差异。正是这一差异,造成了胶片局部含湿量的不均一,以致造成了“印字”,这是结论之三。
两个相互接触(或相距不远)的吸湿物体。如果二者的含湿(或平衡蒸气压)不同,则势必发生物质的传递或转移。即含湿(或平衡蒸气压)较高的物体,将向含湿较低的物体输送水份,直到达到平衡为止。纸带和胶片之间的含湿不平衡(这是经常发生的),同样要出现上述水份的转移。为了便于叙述。试分两种情况予以讨论。
本文烂尾了
关于背纸印字,同样的保存条件,同样的时间购的胶卷,我只在T-max400上发现有。T-max100没有发现过。依尔福HP5和FP4没有发现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