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载荣答学生问

問題(1)
我曾拜讀蔣老師的大作 “進階黑白攝影”一書,對於「永久保存」的概念十分有興趣,我很想了解為什麼RC相紙不算「永久保存」的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四五年以前用RC相紙洗的黑白照片到現在也沒有什麼褪色和乳劑剝落的問題。
——————————————————————————–
(答) RC相紙為什麼不具永久保存的特性,這個問題必須先從RC相紙的構造來談。所有的RC相紙在正反兩面都塗有一層不會透水的「聚乙烯」(Polyethylene)薄層,由於「聚乙烯」塗佈,相紙原本的「螢光增輝劑」(Fluorescent Brightener)—(二氧化鈦),與「抗氧化劑」及「能量冷卸劑」會有無可避免的化學反應,將造成日後潛在褪色與乳劑層剝落的問題。Kodak公司在1976年曾經公開承認RC相紙的種種問題,並保證在未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以前,決不停產各型的「紙基相紙」。
由於RC相紙具有處理快速,不需太長顯影、定影及水洗的優點,市場上勢必比FB相紙更佔優勢,不可能因此停產。你所提出的疑問—四五年前洗的RC照片並沒有發生褪色及乳劑剝落的情況,可能是這些照片你儲藏在室內,也可能夾在相簿裡面,台灣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變化並不明顯。筆者在RIT求學時就曾經有過把洗好的Cibachrome RC相紙捲好走回宿舍,當時是嚴寒的二月,室外氣溫為-15℃,進入開著暖氣的室內,室溫為22℃,把照片展開發現相紙已經碎裂剝落,這才明白RC與乳劑之間伸縮膨脹係數不同,所以造成破裂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RC相紙以乾裱(Dry Mount)的方式裝框展示,白天時展示的照明燈打開,溫度升高,會把相紙乳劑層內的水份驅趕而出;在晚上展覽場地關閉,將展示燈熄滅,溫度下降,照片乳劑層又會把相框內的濕氣吸收回去。由於「聚乙烯」本身不會吸水,它的尺寸相對而言較為安定。反之乳劑層會不斷地釋放與吸收濕氣,形成「伸展」與「收縮」的尺寸變化,最後造成乳劑層的剝落現象。這也是一般藝廊、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不願意收藏RC照片的原因。

問題(2) 我曾經聽別人說,黑白底片沖洗時以「清水」取代「急制液」效果比較好,是否確有其事?
——————————————————————————–
(答)關於黑白底片的沖洗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疑惑,早在十多年前筆者還是大學攝影社團的成員時,就曾經聽聞攝影前輩告知「清水」替代「急制液」的偏方。
就以「顯影主劑」中的Hydroquinone而言,它是負責底片「亮部」的銀粒子的轉換,它必須在pH值高於7的「鹼性」水溶液之下才會有明顯的化學反應。因此之故,所有的顯影藥劑都加有所謂的Accelerator(即「加速劑」),就是鹼性的物質,如Borax(硼砂)、Kodalk Balanced Alkali(平衡鹼)、碳酸鈉等化學成份,以加速「亮部」的作用,使「顯影」步驟早一點完成。因此我們如果在底片完成充分「顯影」之後,改用清水潤溼清洗「顯影」後的軟片,附著在軟片表面的顯影藥劑並不會停止「顯影」作用,充其量祇是減緩「顯影」的作用罷了。
所以對底片「濃度」非常講究的Zone System攝影家不會採用這種方式,而以傳統的「急制液」停止底片的顯影, 筆者推測當時攝影前輩告知以「清水」取代的目的,可能在於很多攝影朋友到化工原料行買廉價的「冰醋酸」化工原料,自行調配「急制液」。由於化工原料的「冰醋酸」純度較低含有多量雜質,恐怕會傷害感光乳劑。同時千分之十五的比例許多影友並不在意調配的精確度,時常調成過濃的「急制液」,在酸鹼中和時可能釋放大量的「熱」與「二氧化碳」氣體,容易在底片上生成針孔。兩相比較似乎清水反而比較安全一些。另外使用「急制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保護「定影液」,使得可以回收再用的「海波」或「硫代硫酸銨」的定影藥劑,不致受到殘留鹼性「顯影劑」的污染,將可延長其使用壽命。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要以「清水」取代「急制液」。

問題(3) 請問頁式軟片之沖洗方式?
——————————————————————————–
(答) 關於頁式軟片的沖洗方式,我習慣於一次一張地用「盤式顯影法 」處理。必須在黑暗中摸索十幾二十分鐘,剛開始一定很不習慣,不過久了就會熟練。我的建議一定要先經過「預濕」的步驟,顯影才會均勻。注意手儘量不要碰觸藥液,否則液溫容易改變。不要畏懼用手觸摸感光乳劑.祇要軟片在完全浸溼的狀況,它的表面有一層保護膜,光滑的手指不易污染底片。顯影時乳劑面朝下,不斷地搖晃盤子,這個動作一直作到顯影結束。為了獲得最準確的結果,我每次顯影準備l000cc顯影液(工作液),第一次用800cc,沖完第一張後,舀出50cc舊液,再加入50cc新鮮的顯影液作為補充液,再量一次溫度,這樣比較容易得到恆定且在自己預期中的效果。這個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能生巧。

問題(4) 一位復興商工的張同學來信問,自從由Tmax100軟片改用Tri-X400以後,發現把沖好的底片放進有乾燥劑的櫃子,一兩天以後片基就會呈現令人難過的土黃色,不知是何原因?應該如何避免?(使用的是D一76顯影液,急制和定影用的都是llford產品,沖洗時間完全按照說明書的指示,溫度也控制在20度,用的是蒸「硫」水。
——————————————————————————–
(答) 這位讀友並未在來信中附上出問題的底片,也沒有告知水洗時是否也用的是蒸「餾」水。由於來信中把蒸「餾」水寫成蒸「硫」水,我相信這位讀友大概不會如此講究,以昂貴的蒸「硫」水來作水洗。
根據我的判斷,問題出在「乾燥劑」或底片的機會不大,這種土黃色的污斑來自水質不良的機會可能性很高。台灣地區的自來水中以台北市的水質算是數一數二好的;高雄市區工業污染十分嚴重,自來水的水質最為惡劣,如果自來水的管路又十分老舊,蓄水塔也不常清理,水中含有的雜質就會相當多,包括:鐵、砂粒、藻類,以及各種鈣、鎂、銅、鐵等金屬化合物。這樣的自來水如果不加以過濾和煮沸,並不適合用來作攝影用水。上述的水中雜質,尤以鐵鏽的微粒為害最為明顯,它會在底片上呈現土黃色的污斑,很難加以清除。你的問題可能就出在這。此外自來水的水質太硬,表示水中會有過量的「鈣」化合物。它和「顯影液」中作為「保存劑」或「加速劑」的「亞硫酸鈉」混合,會生成白色細碎的「鈣」之沈澱物。如果「顯影液」的速率又不高(像採用「硼砂」作為加速劑的D一76),因為「顯影液」的pH值在9以下,這種「鈣」的沈積就更為明顯。所以閣下使用D一76作為「顯影液」時最好用加熱至52度的蒸餾水來調配,比較不會出問題。
萬一底片上出現白色小點,可以把它浸入2%的「冰醋酸」水溶液,再用潔淨的軟水或蒸餾水作最終水洗,就可完全消除。

問題(5) 我十分不明白為什麼「濃縮定影液」要分成軟片用和相紙用二種不同的稀釋比例,這樣造成我使用上很大的困擾。另外是否有方法讓我辨識「定影液」失效與否?
——————————————————————————–
(答) 這個問題可能是許多黑白影友都遇到的難題,即使有許多年的暗房經驗也未必能夠完全清楚個中原委。「濃縮定影液」分成相紙用和軟片用二種不同的稀釋比例,主要的原因在於l000cc定影液之中如果溶解超過2公克的銀,就無法有效地「定影」相紙。但是如果使用在軟片上,1000C.C.「定影液」內祇要銀的量不超過6公克,就還可以持續地進行「定影」作用。因此即使以相紙用之稀釋比例來「定影」軟片,祇要「定影液」很新鮮,就有足夠的能力來溶解未「曝光」和未「顯影」的「鹵化銀」。但是拿已經處理過底片的舊「定影液」來「定影」相紙,如果「定影液」內銀的含量已經超過2公克,它就已經算是失效,不過可能它還可以用在軟片上。但是已用作相紙與軟片的定影液,彼此不宜再互用。以防相紙及軟片定影時溶入之不純物質無法水洗除去形成污漬。
由於舊的「定影液」內之「定影主劑」和「硫代硫酸銀」的化合物會在「定影」時滲入相紙的紙基中,很難用水清除。所以筆者建議在使用FB相紙時,應使用新鮮的定影藥液。至於軟片用的「定影液」是否已經失效,可以剪一小段底片的片頭,把它置入「定影液」中,祇要底片的乳狀底基變成透明時間在2分鐘以內,就還算是新鮮。變成透明清徹的片基如果時間超過廠商的建議時間,這樣的「定影液」就算是失效了 ,應該重新調配。

問題(6) 目前市面上可以購得的黑白相紙顯影液有許多種,如Kodak之Dektol,Ilford的Ilfospeed及Edwal之TST、Ultra一Black顯影液。這些顯影液的化學性質及蔣老師的使用經驗,可否透露給所有喜愛黑白攝影的朋友?我曾經作過這樣的測試,把多種顯影液一起同測。但是發現中間的變數太大,終至宣告放棄,很希望聽聽您的高見?
——————————————————————————–
(答) 讀完這位正在服役的讀友來函,讓我頗為欣喜也頗為憂心。喜的是有很多喜好黑白的同好加入這個行列,憂的是我擔心過多的資訊將徒增同好的負擔,養成愛鑽牛角尖的習慣,對於攝影的藝術表現反倒不利。
關於相紙顯影液的表現及化學性質,事實上要和您使用的相紙一起來比較才有意義。因為各種相紙的感光乳劑組成不同,有氯化銀紙、溴化銀紙和氯溴化銀紙,面對不同的相紙顯影液就會有不同的色調呈現,有的是中性黑色,有的會呈現冷黑色,甚至是暖黑色,這些不同的呈色您乍看之下大概並不容易分辨其中的差別,但是把它們擺在一起比較,就可以看出其差異。關於各種顯影液的化學性質的比較,我認為工程十分浩大,您必須先準備一片Kodak出品透射式的灰階(Photographic step TabletNo.2,CATl52 3398),一共有21種濃度,由0.05~3.05,利用印樣的方式來作測試,先找尋曝光時間足以使相紙呈現最濃黑的色調(即Dmax),嚴格控制溫度、攪動頻率、顯影時間等各種變數,這時我們就可以用相紙呈現的反射式濃度繪成一個有三種變數的座標圖。這樣的測試其溫度的偏差要控制在2O℃±0.2℃,在台灣一般家裡連擺放大機的永久暗房都不易,更何況如此嚴格的化學性測試比較.此外,在盤中的顯影液其化學性能因與空氣中的氧不斷起作用,並不能保持恆定,所以比較各種顯影液其間的差別,並不切實際,祇能大致了解它們對於某一種相紙的Dmax、感度、顯影時間,溫度、曝光域、階調的影響。
關於我使用相紙顯影液的經驗,其實在我初次接觸黑白攝影,使用的是日本中外製造的小包顯影液,當時不知道控制溫度、時間的基本技巧,作品品質相當差勁。後來在RIT,因為學校接受Kodak長期贊助,學校化學實驗室外有七八個水龍頭,祇要有塑膠筒你愛裝多少,就裝多少,毫無限制。那時學校提供的是Kodak Dektol顯影液,因此我的黑白照片大部份用的是Dektol。當然回台灣以後。相紙顯影液要自己調配,初時頗不習慣。有一段時間改用Ilfospeed多重反差相紙顯影液,它是濃縮液的形成。用起來相當方便,表現也不錯,但是濃縮液使用到最後常會變成深褐色,最後的三分之一常常倒棄不敢再用,覺得頗為浪費。我還是樂於使用便宜且和所有相紙都可創造不錯色調的Dektol,我所作的相紙測試報告也是用Dektol作為參考。如果您對某一種顯影液的性能已經相當熟悉,其實犯不著經常更換。多拍有趣的照片絕對比追求影像的細微枝節更有意義

問題(7) 本人是一位黑白暗房的新手,前些日子添置了沖片罐、溫度計和三四種必備的藥水,準備進行首次的底片沖洗;不幸沖出來的卻是白片,什麼影像都沒有,令我十分沮喪。我自認沖洗時溫度控制作的很好,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答) 由於您並未將問題底片寄回,所以我祇能根據閣下的敘述,探索可能出現的問題。我想出現白片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閣下的底片根本沒有曝光,可能您在裝片時底片並未完全捲入片軸,上片時底片停在原格,當然不會有影像呈現;二是閣下在沖片時可能將兩種最主要的藥液次序弄錯了,原本應該是先「顯影」再「定影」,您把它們的次序弄反了,變成「定影」在先,「顯影」在後,所有的鹵化銀都被定影主劑溶解,當然也不可能生成影像。但是究竟是拍攝時的失誤還是沖片時的糊塗?可以用底片齒孔旁邊的記號(Edge Print)來作觀察,如果這些英文字或阿拉伯數目還在,祇是沒有影像,那表示您的沖洗並無問題,問題應該出在裝片;如果連這些Edge Print也不見了,表示您一定把定影液當成顯影液了,下回可請您千萬不要搞錯。
我教您辨識定影液顯影液的簡易方法,您可以剪下兩小段曝了光的片頭,把它分別浸入兩種藥液中,在一兩分鐘內片基由乳白色變成透明的,就是「定影液」;片頭變得十分濃黑的就是「顯影液」。或者您用一包pH值試紙,凡呈鹼性的是「顯影液」,呈現酸性的是「定影液」。您也可以用油性簽字筆在容器上註明是何種藥液,保證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問題(8) 本人曾經拍了一張個人相當滿意的照片,後來為了參加校慶的影展,特別用了相同號數的相紙放大成16×20吋的大照片。可是說來相當奇怪,反差變得不夠,調子也比小照片差了很多,不知道是何原因,請教蔣老師如何避免這種問題?
——————————————————————————–
(答) 這個問題大概出在兩種情況,第一,同一張底片放大倍率不同,底片原本的粒子變成不同的粗細,我們在觀賞照片時,對於比較高倍率的放大,因為粒子結構變得比較鬆散與粗大,所以在視覺上會感覺反差變得比較小。第二,不同尺寸的照片正常的觀賞距離並不相同,由於肉眼的解析力會隨著觀賞距離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不同色調間的變化所形成的界線會變得較不明顯。為了提昇肉眼區分不同階調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反差,使得中間調的變化能夠較為快速而明顯。所以在放大照片時有不同的反差標準。
我個人使用4×5大底片,放大照片不常超過20吋,由於放大倍率僅有4倍,粒子變得粗鬆的程度還並不明顯,個人覺得8×10吋用2號,16×20吋調整到2號半就很理想。閣下在使用135小底片放大至20吋,其放大倍率已有14倍,如果拍攝鏡頭的解析力不夠高,放大機用的放大鏡頭也不是專業等級,粒子一定變得很粗鬆,放大照片的反差可能需要調整一號到二號之譜。我要奉勸閣下不要超過底片正常的表現能力,即使反差加大仍然不能改變粒子粗糙和解析力降低的事實。

問題(9) 我曾經拜讀您寫的兩本黑白攝影 的大作,對於「墓歌」和「霽」這兩張作品非常喜歡,很想知道怎麼拍成的。我們攝影社的學長告訴我,這是Zone System作出來的,但也有人說其實這祇是Low Key和High Key的照片,前者祇要曝光不足,後者祇須曝光過度即可達成,請問究竟應該怎麼拍?
——————————————————————————–
(答) 這兩張照片是本人早期的作品,的確它們是屬於Low Key和High Key的照片。我不想在這裡說明Zone System控制的細節,祇要藉此告訴閣下與國內的許多讀友,Low Key的照片和曝光不足的區別。所謂Low Key的照片是指畫面有90%-95%的面積是深色調,僅有5%-10%是極淺淡的色調,畫面裡幾乎沒有「中間調」可言,這種色調呈現兩極化的照片,就是常常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低調作品。雖然故意曝光不足會使得照片呈現昏暗的深色調,但是閣下要記住好的Low Key作品,雖然呈現的是大面積的深色調,但是它卻有表露細節的區域,雖然色調很深沈,卻不至於漆黑一團,這和一般曝光不足兩三格光圈的狀況並不相同。
另外,小面積的淺淡色調則成為畫面很重要的表現重點,如果此時能表現出清晰的「亮部」細節(而不是沒有太多視覺意義的天空背景)這一張照片就會顯露很強烈的視覺張力,充滿了視覺上的美感。由此觀之,Low Key是一種主動控制「暗部」與「亮部」兩種極端色調的結果,和「曝光」不足並不相同。由於「暗部」與「亮部」細節很重要,透過Zone System的控制,可以很容易作精細的色調控制,所以LowKey和High Key的照片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至於High Key的照片則和Low Key相反,是由90~95%面積的淺色調和5~10%深色調所組成。畫面中一定要有深濃的黑色調出現,否則祇是曝光過度的照片罷了。一般人面對這種淺色調場景興緻勃勃地拿起135相機拍攝,結果往往成為灰暗一片的照片,和肉眼所見的差異極大。原因在於相機的測光錶會把大片淺色調的色調轉換成反射率為18%的灰色,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祇要曝光增加二~三格,就有很優雅High Key的照片在手了。

問題(10) 我是一位專科生,加入攝影社團學攝影已有二年時間。今年暑假我利用打工機會賺了二萬多塊錢,想以三萬元的預算在校外的住處搞一個暗房,請問蔣老師我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放大機及週邊配件,使暗房作業較為舒適? ——————————————————————————–
(答) 這位同學的來信讓我有些困擾,因為閣下並沒有太詳細的說明您對舒適的要求標準,以及您暗房的大小和預備使用的年限。因此我祇能以學生暗房的要求標準來作一些建議。首先,我認為三萬元的預算嫌低了一點,如果多一萬元的話,您在搭配上會比較理想。在「放大機」方面我認為您應該買「散光式」的放大機,燈頭最好有「多重反差」濾色片在內的機型,這樣在放「多重反差」相紙時十分方便。我不建議您買「聚光式」的放大機,因為它的光質很「硬」,容易在四邊出現暗角,同時使用一段時間後,它的一組聚光玻璃在台灣十分潮溼的氣候下,容易生成黴斑,非常難以清除。放相時天空會出現不規則的斑點,相當難看。世新平傳系在幾年以前為高階暗房耗費鉅資添購的4X5聚光式放大機,就因為這個問題讓計多畢業製作的同學為之氣結。在二~三萬元以內我推薦您買Technograde的放大機。它在使用上相當方便,也很「耐操」(世新基礎暗房採用這一款的放大機頗受好評。我聽不少學生說另一廠牌的Kaiser放大機也相當優異,價格則稍貴)。我不建議您買燈泡位置可以調整的放大機,這種性能一點也不實用,但是卻因此容易造成光源投射的不均勻。這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幾乎讓暗房作業停擺,世新在改制學院初期曾買了一批這種放大機,引起不小的「民怨」,最後束諸高閣,可為殷鑑。至於鏡頭我建議您不要買隨機附贈的廉價品,另外花五至七千元買一個Nikon EL,或Componon-S(前者在台灣相當便宜,但是的確是好東西)除了放大機之外,一個好的定時器非常必要,不要貪便宜買國產廉價電子產品,它極不耐用,最好還是買進口的品牌,您還須要買一個四邊格板,我不建議用廉價的二邊格板,它作不出四條黑邊不說,也不容易讓相紙擺在正確位置上。您可能還須要一個真正的安全燈,西班牙的AP製品相當好用,價格也很便宜。您還需要買塑膠製的洗相盤至少四個,以及一些量杯。量杯計有25cc、l00cc、500cc、1000cc、5000cc多種,連同裝藥水的塑膠容器若干,您可以到台北後火車站一帶的塑膠材料行逛逛,價格便宜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您可能還需要買一些沖片用的設備,包括沖片罐、溫度計、暗袋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暗房設備中比較便宜的部份。由於筆者早年也曾經經歷使用十分「克難」的暗房,我發現真正好用的暗房一定要有很理想的隔光性,但是完全隔光的暗房通風一定不良,所以在預算以內,能夠添加一部二手冷氣,相信一定會增加不少閣下在暗房工作的舒適性,不知這樣的答覆您是否滿意。

問題(11) 我在一次攝影家的演講中聽到增感一格延長25%顯影時間,增感二格延長50%顯影時間的說法,我按照他說的方式沖片,效果並不如預期的好,請問是他說的有誤,還是我沖壞了。 ——————————————————————————–
(答) 關於「增感」顯影很多影友都想嚐試看看,其實說穿了不過是故意把「感光度」提高,祇好延長顯影時間的補救措施罷了。由於曝光不足,暗部全溶在一起變成一團污黑;由於「顯影」時間延長,中間調區域會生成粒子粗糙,毫無細節淺淡色調。關於這位攝影家的說法可能是他個人的使用經驗,它可能祇適用於某一特定種類的軟片。我個人認為除了在夜間或運動攝影,拍攝時受到快門速度必須提高的限制,「增感」顯影才可一用,而且增感四格以上效果就很差了。我曾經看過一些學生在大白天用50度的底片增感至800度,問它這樣拍的目的,他也說不上來。因為粒子變粗,反差很大的照片往往並不悅目,這也難怪您作出來的照片效果不佳。我在RIT讀書時,那時候新式的薄殼粒子(T-MAX ,Delta)還未問世,那時候技術攝影系的老師教我們一個增感顯影的概略公式,就是把標準顯影時間乘以1.4,就是增感一格的顯影時間,乘以2就是增感二格,乘以2.8就是增感三格的顯影時間,它對於傳統乳劑如HP5,Tri-X有不錯的適用性,您可以試試看。

問題(12) 請教蔣老師一個問題,我一直使用的是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用於RC或FB相紙效果一直很不錯。我在安瑟.亞當斯論攝影一書中,看到他使用的調配比例卻是1:3到1:6,顯影時間則長短不一;這和我慣用的1:2比例並不一樣(我習慣RC紙顯影1分鐘 ,FB紙2分鐘),究竟兩者有什麼區別?各有何優缺點?
——————————————————————————–
(答) 由於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和D-72配方十分近似,是一種萬用顯影劑,它的反應快速、壽命很長,能夠獲得優異色調複製(Tone Reproduction)結果,而且價格十分低廉。不瞞您說,過去我一直是以1:2、20℃的方式顯影相紙,效果和您一樣也相當不錯,不過如果我要嫌的話,就是有些淺色調的層次會比較顯露不出來,須要仔細的加光或調整相紙的號數才行。有時亮部的色調反差平淡。很難看出中間的變化,這時另一種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顯影液稀釋比例,並延長相紙的顯影時間。
我個人慣用單盤相紙顯影,而我的原則是儘量保持固定的顯影液溫度為2O℃,顯影時間RC紙維持1分鐘,FB紙定號數3分鐘、可變反差2分鐘;如果發現重要的亮部層次不夠,就改為1:3,顯影時間各加1分鐘。但是各廠牌的乳劑構造有一些差異,有時過長的顯影時間會將顯影藥劑滲入紙張纖維中,在影像的部份會有不規則的斑點出現,非常難看也難以清洗。所以依我的經驗,FB相紙顯影時間不要超過4分鐘,至於1:4-1:6的比例我至今未曾用過這麼高的稀釋比,我相信除非是想強調大片亮部細節,除此之外並不常用。
此外,1:2達到Dmax的時間會比1:3要快,處理能力也比前者略佔上風。以1:2顯影2分鐘和1:3顯影3分鐘處理FB相紙,我個人認為在暗部和中間調的表現十分鐘接近,祇有亮部的色調延伸1:3會較佔優勢。閣下想用1:2或1:3,甚至1:5,其實自己試一下就可以比較其中的差異。

問題(13) 請問在使用T-max軟片時,為何顯影完畢倒出顯影液,此時藥液卻變成淡紅色,是否顯影液壞了。此外。我按照廠商的指示定影五分鐘,為何片基出現粉紅色。我延長定影時間為八分鐘仍不見完全褪色,有什麼方法讓這擾人的粉紅色消失?延長定影時間至十分鐘是否會改善?
——————————————————————————–
(答) T-max底片片基上會呈現粉紅色的現象,是許多人使用後的共同經驗,這一層略呈紫紅色的片基來源,是Kodak公司在軟片中加有較多紅色染料以提高感度且使得其微粒性較佳;再者背面塗了一層紫色的「抗光暈層」,希望光線在照射至感光乳劑後,所有的「幅射能」完全被這一道紫色的染料吸收,不要再反彈回感光乳劑層,形成呈像上的問題。各個廠家幾乎都有不同顏色的「抗光暈層」設計,我記得以前用llford,Fuji軟片就有黑色、藍色、綠色的不同呈色,祇是Ilford的染料溶解性較高,在沖片時的預濕過程大概就已洗掉了百分之六七十,再經過顯影、急制、定影的過程,片基上的染料已經完全洗淨,沒有任何殘留的顏色。
但是Kodak T-max軟片上的紫紅色染料含量較高且可能溶解性偏低,在2O℃的藥液或清水,並不能完全溶解。所以在正常的定影步驟結束,片基上常常仍有紫紅色的染料沒有洗淨。雖然延長定影時間至10分鐘,仍不見得完全溶解,可惜過度定影之下,銀粒子有被定影液溶解的可能,對於底片的細節與銳利度都有不利的影響。最好正常定影後使用海波清除液(Hypo Clear Agent),浸泡2-3分鐘,染料就會立刻溶解,底片片基會呈現十分透明的現象(一大包才一百多元,稀釋成20公升的工作液,一次二捲片子用500cc,每捲才二塊多錢不到哩)。如果閣下不願意使用海波清除液,可以用更長更劇烈的水洗,也可以讓染料褪去。據Kodak公司技術資料顯示,這一種紫色的染料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遂漸褪色,所以讓底片被日光照射下就會變得十分透明。

問題(14) 本人一年前購買了一百呎黑白軟片,眼看即將過期,我該如何保存這些尚未拍完的片子?曾聽人說「改裝片」品質要比「原裝片」要差,是否確有其事?
——————————————————————————–
(答) 我認為不論原裝或改裝片,銀鹽乳劑都應該儲存於低溫低濕的環境,才會減緩乳劑「熟化」的現象。我的方式是將大量的軟片儲放在冰箱的冷凍室內,祇將少量的軟片放置於一個鐵製餅乾桶內。儲放於冰箱的冷藏室內。所以閣下應該將這一批即將過期的軟片儲存在冰箱的上層,為了試驗底片是否已經失效過期,您可以取一支底片的片頭,在全黑的環境下剪取一小段,經過正常的「顯影」、「急制」、「定影」的沖洗過程,您可以觀察一下底片是否已經開始泛灰,祇要它的片基比新鮮的底片要深,就表示這一批底片已開始老化變質。您可以在顯影劑中加入5-2Occ的10%溴化鉀,它會抑制未曝光的鹵化銀轉換為金屬銀的化學反應。不過請您千萬別使用KodakT-max顯影劑,因為它本來就會加速片基的全面性泛灰。
關於”改裝片”是否比「原裝片」的品質低落,由於100呎的Bulk Film,主要是給大量的用家或者電影片放映使用,須要機器馬達的快轉或倒片,它的抗拉力一定要比較高(上回市府拔河事件拉斷手臂的悲劇,就是拉力經由長繩子傳導的結果),所以100呎底片的片基會比較厚一點,它的透光性相對也會降低一些。如果兩張曝光完全相同的「原裝片」與「改裝片」,在製成照片時,「原裝片」的黑色調一定會比較深一點,而且色調表現的範圍也會比較寬一點點,閣下不妨作一次實驗看看是否果真如此。此外改裝機內如有灰塵附著,將造成橫向的刮痕,這也是影響改裝片品質的重要因素。

問題(15) 曾經在您的大作「進階黑白攝影」中發現有一種海波清除液,叫做PermaWash,不知台灣可否買到,它與Kodak的Hypo Clear、Ilford的Gallerie Washaid、Edwal的4&1性能有何不同?
——————————————————————————–
(答) 話說十多年前筆者在美國RIT學習攝影,當時美國的黑白攝影由於Ansel Adams、Minor
White經常性於全國各地舉辦Zone System講習會與攝影展覽,有為數頗多的支持者。為了滿足這一批人在製作黑白相片的方便,美國有一位黑白攝影工作者Fred Picker便創立了Zone VI Workshop,開發了許多黑白攝影的優良工具,如8×10吋的木質大型相機,經過校正修訂可以直接在濾色片後測光的點測光錶,克服烘乾效應(Dry-down)的放大計時器等等。在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間,Fred Picker累積了不少的財富。至於從事黑白攝影的美國在地攝影家們使用的化學藥品,則幾乎清一色是Kodak的產品,因為Kodak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攝影工業龍頭,即使Agfa、Ilford以稍低於同級Kodak產品的售價行銷,大家仍然愛用美國本地的商品。
Edwal和Heico就是兩家敢向Kodak挑戰,專門生產黑白化學藥品的美國廠家。其中Heico出品的PermaWash,就是號稱底片祇須一分鐘初次水洗,一分鐘浸泡PermaWash,一分鐘最後水洗就可達到永久保存標準的海波清除液,可惜國內買不到。美國Edwal公司出品的4&l則是一種藥液可以同時去除海波定影主劑、殘餘的銀離子、海波與銀生成的化合物以及由於顯影劑被帶入定影液內與感光乳劑生成的硫氰複合物的強力海波清除劑,稱之為Hypo Eliminator。由其外包裝之內容物觀之,含有氫氧化銨、氫氧化鈉、類丙醇、乙烯乙二醇、間重亞硫酸鈉等成份。至於PermaWash祇含有亞硫酸銨、亞硫酸鈉的成份。由於化學家發現2%的亞硫酸鈉水溶液,容易和經過短暫水洗但富含硫代硫酸鹽的感光材料產生置換作用,亞硫酸鹽比硫酸鹽容易被流動的水移除,所以一般的Hypo Clear Agent都有縮短水洗時間的優點。
筆者個人的經驗Edwal的4&1應該具有最強力的海波清除效果,如果影友有需要可以向台北楔石(Tel:02-27683830許力仁)洽詢。但是由於它的成份比較複雜,筆者建議經過比較完整的水洗,再浸泡4&1會有比較完美的結果,如果閣下把相紙從定影液撈起來,直接投入4&1,而不經過一兩分鐘的水洗,可能會在相紙的白邊(或底片未曝光的部份),生成暗褐色的污斑。至於Kodak的Hypo Clear應該和PermaWash特性十分類似,使用前都要搖一搖,以免亞硫酸鈉沈澱,影響藥效。不論您用的是那一種海波清除劑,第一水洗都要作得很徹底,才能保障後續動作的成效。最終水洗也應該仔細地讓水流迅速流經感光材料的每一部份,不斷的換水才能確保底片和照片的歷久彌新。
由於Iiford出品的Gallerie Washaid標榜是為紙基相紙Gallerie所設計,用在FB相紙應該與上述的海波清除液性能相近,用於底片理論上也並無不妥,閣下就上述產品的使用說明擇一購用即可,它們的效果可能在五年以後才能顯現。

問題(16) 請教蔣老師在使用FB相紙時(尤其是11xl4吋以上),如何使相紙在乾燥以後保持平整,有沒有簡單的工具和方法,可以介紹給我,我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已經快瘋了?另外,FB相紙的色調是否優於RC相紙,很想聽聽專家的意見。
——————————————————————————–
(答) FB相紙的色調是否比RC相紙要好,要看閣下的底片與需要而定,但是基本上FB相紙的硫酸鋇層(Baryta base),可以提供非常明亮潔白的白色紙基,而它的紙基塗的感光乳劑比RC相紙可以較厚,所以有比較深濃的黑色(即Dmax),FB相紙可能會略勝一籌。RC相紙表面塗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和感光乳劑層之間仍有黏貼不良的技術問題尚未完全克服,容易造成乳劑層剝落,所以至今歐美美術館不收藏RC相紙的攝影作品。
至於FB相紙如何保持平整,我個人的作法是在水洗結束以後,把FB相紙自水槽中取出,貼在一片很乾淨的壓克力板上,紙基朝外,感光藥膜貼在板上,在攝影材料行買一個刮板(我用的是日本LPL製,長約30公分,材料是類似汽車雨刷的橡膠)以上到下、左上到右下、右上到左下等方向在紙背上刮掉紙基吸滿的水,然後把相紙平放在烘乾的網架上,進行自然空氣晾乾,大約7~8小時就會完全乾了。相紙可以保持非常平整,沒有凹陷隆起的現象。 如果相紙已經發生不平整的問題,如果您有辦法借到乾裱機,可以用它來壓平,不然就是得再把照片浸溼,重複上述的動作即可以解決。

問題(17) 我在北部某大專院校就讀,參加學校的攝影社已經兩年,也學會了基本的沖洗軟片及放相的技巧。由於社團提供的暗房借用十分不方便,限制又多,我覺得沖片相當麻煩,所以近來多半請沖洗店代為沖洗,可否請教蔣老師台北那一家沖洗店黑白片沖得最恆定標準?
——————————————————————————–
(答) 這位同學的問題反應了校園內許多喜歡攝影卻又無法擁有暗房朋友的共同心聲—自己動手和沖洗店代沖,何者為宜?究竟是為了樂趣,還是為了效率和品質。我舉20多年前,筆者在大學時代宿舍內沖洗黑白底片作例子,當時並沒有「品質」的概念,祇是為了「好玩」和一些莫名的成就感,宿舍內摸黑沖片。為了維持液溫在20℃,還騎了腳踏車到很遠的冰果店買十塊錢的冰塊,一邊沖片,一邊對照日文翻譯的暗房入門指示,生怕出錯。等到片子沖好,看到按動快門的瞬間轉化為黑白的倒影,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快樂與成就。到了沖片的技巧十分熟練,就開始懷疑這個十分routine的動作是否有意義一直這樣作下去。記得有一回和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攝影前輩請教,他竟然告訴我:「沖片時控制溫度其實差別很有限……」從此沖洗黑白底片或放大相片,我就不再控制溫度,至今我十分後悔,因為聽了「高人」的指點,竟讓我早期的影像沒有一張值得珍藏保存。
我之所以要舉這一個發生在個人的慘痛經驗,就是要告訴所有正在學攝影的年輕學子,一個人一生可能祇拍到一百張自己很喜歡的影像(如果你祇是業餘的攝影迷),萬一把底片送到商業性的沖洗店,不作溫度控制不說,藥水不新鮮也不願意更換,雖然有影像,卻無法顯露黑白攝影的特殊美感,實在可惜。你問我台北那一家沖洗店品質較為恆定,其實彩色或黑白,量少的手工永遠比機械大量處理較值得信賴。筆者曾經訪問過不少業者,黑白的量比起彩色大約是一比一百,很多沖洗店大多仍採用手工處理。請問有那一家肯用20℃流動的清水幫您作30分鐘的水洗,那一家願意幫你作土0.5℃的顯影控溫,這一些小細節都能讓您的照片獲得很細膩的粒子,更豐富的中間調層次,更長久的影像保存年限。但是廠家祇收您50元、100元的沖洗費,它當然不可能作到十分嚴謹的控制。
筆者在教世新攝影組大一的新生,發現那些把黑白底片送去給沖洗店處理的同學,多半是害怕自己動手會出錯,結果得到的底片又濃又厚,很難放相。奉勸各位暗房的新新人類,台北沒有針對其一種底片依某一種反差狀況改變沖洗條件的沖洗店。最好的沖片結果就在嚴格控溫且小心謹慎的暗房新手的手中。

問題(18) 我買了蔣老師的新書—黑白攝影精技,其中相紙的研究一章中提及,溫度的控制精確至20±0.2℃,我很好奇究竟用的是那一種溫度計可以如此精確?請教蔣老師這種溫度計是否適合初學者?我曾至攝影器材店選購,發現店中的五支溫度計卻各有不同的讀數,我該挑那一支?我是否應購買四支溫度計,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清水各用一支?
——————————————————————————–
(答) 在寫相紙研究這一個單元時,我發現相紙特性曲線的分佈與形狀,和顯影液的溫度及攪動的方式有很密切的關連,為了獲得更精確的結論,我曾經把已完成的七種相紙曲線廢棄不用,重新再作一次。我改用了一種數位式探針型溫度計,它的牌子是Wise-wind的Digi-thermo,(Ilford也請這家公司作了打上Ilford標示的專用溫度計,價格在1500元左右)我是在台北光華商場二樓右邊的頭幾家儀器行買的,價格在一千元以內。它一共有兩型,一型是-50℃到50℃;另一型是-1O℃到110℃,我以為後者比較適合黑白攝影的用途。它有1秒及10秒兩種測讀方式,如果忽已有十分良好的控溫習慣,它會隨時提醒您現在的液溫是多少度,精密至小數點以下一位,也就是±O.1℃,如果您的控溫習慣不良,您會被不斷跳動的數字攪得雞飛狗跳,心神不寧。如果您的溫度控制祇能作到±1℃,例如:您是初學暗房的影友或暗房內沒有空調設備,我就不建議您買這種溫度計,似乎圓盤式的溫度計比較理想。至於您在挑選溫度計時,我建議您把店裡的相同溫度計統統拿來,放在一杯水中,觀察它們的讀數,選擇最接近平均值的那一支比較理想。
萬一您在選購時沒有作這一個動作,您也可以和同好或朋友的溫度計作一番比較。如果您的那一支和別人相比差異在1℃以上,可以用一個小板手作一次調整。但是切記,您所建立的沖片時間或感光度的資料必須重新建立,以免失誤。至於溫度計是否須要一次購買四支以上,我認為並不須要,謹慎的攝影者一次購買二支,把它們調校地完全相同,一次祇使用一支溫度計。萬一這支工作的溫度計故障,還有一支備用。通常溫度計祇要不摔到地上,數位式溫度計祇要不落入水中,使電路板受潮,都可以使用很長的時間。

問題(19) 我最近在台北漢口街買了一包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不料調配成儲存液時卻發現有很多白色粉末的懸浮微粒,而且顏色很深接近咖啡色,究竟是廠商品管不良的問題,還是我使用的水不夠標準?我是以過濾的自來水煮沸後使用。
——————————————————————————–
(答) 閣下的問題正巧在下數年前也發生過一次,也是Dektol的相紙顯影液調成儲存液的過程,顏色呈現不正常的咖啡色,正常的情況是很淺的淡褐色。這種顏色不正常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包裝袋內的化學藥品在販售包裝的過程,發生氧化的結果。至於您來信提到產生白色粉末狀的懸浮微粒,我個人的經驗是您傾倒的速率太快所造成。應該要不停的攪拌,等到化學藥品完全溶解後再繼續緩緩倒入,不能一次倒得太急量又太多。萬一發現有很多懸浮微粒,請您不斷地攪拌五至十分鐘,就會徐徐溶解。切記液溫因素很重要,廠商的建議溫度是在實驗室中得來的,不要自作聰明擅自更改。至於是否影響到相紙的品質,您可以剪一段未曝光相紙在放大機下作完全的曝光,再投入懷疑有問題顯影液中,觀察色調是否可以達到正常的深色調,如果您發現無法達到正常深濃的色調,就表示相紙顯影液不正常,應該倒棄不用。
我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反映給台灣柯達公司的專業攝影部,可是卻毫無下文,為了一包一百多元的藥粉寫信給美國的總公司似乎小題大作了一點,只好自認倒楣。所以下回購買時請您注意,一定要買外包裝較新沒有明顯摺痕的化學藥品。這一點我比較欣賞代理Ilford產品的興福林老闆,我去他店裡買過一包ID-11,調配後發現顏色有些奇怪(我第一次試用),去電詢問是否正常,第二天他就請專人再送了一包新的ID-11給我,深怕Ilford商品形象受到傷害。我相信只要閣下用得是煮沸的自來水,並非是抽取的地下水,水質不是太大的問題,藥品本身已經變質才會造成藥水顏色變深,影響到藥水的工作性能。

問題(20) 有一位從事掃瞄器研發工作的讀友透過E-mail詢問如下的問題:為了保持底片原稿的平整只好使用有玻璃的片匣,可是卻發現有惱人的「牛頓環」,有沒有克服它的辦法?
——————————————————————————–
(答) 玻璃片匣有惱人的牛頓環,這是許多影友心頭的大敵,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儘量不用。我用的就是隨機附贈的金屬片匣,再用銼刀在兩邊各銼開3mm左右,可以獲得135全格放相的四條黑邊,只要閣下嚴格檢測中心及四個邊角的清晰度,使用5000元以上的放大鏡頭,應該沒有四角失焦的問題。如果閣下的片匣就是玻璃片匣,也不能再作更換,您可以到台北市新生北路一段 42 號一樓的宜坊公司買一罐去牛頓環的噴劑,在玻璃表面上會形成不規則的油狀薄膜,可以避免牛頓環的形成。但是您還須買一罐清潔劑,費用在500元上下。您也可以在那裡買現成的「消牛頓環」的特製玻璃,按照原來玻璃尺寸裁割,再把普通玻璃取下換上就可以了。不過這塊玻璃尺寸不小,有10×12″,價格在1500元左右,您可以找幾位有同樣困擾的影友合買,比較划算,祝您成功。

問題(21) 前陣子台北天下氣濕冷,最近又悶熱異常,洗照片不慣於控溫的我,發覺這些日子洗照片的反差、階調很不穩定,請問蔣老師,沖洗相片不控溫真的影響很大嗎?
——————————————————————————–
(答) 很多人誤以為Zone System是萬能的神,可以把所有的階調都表現在相紙上,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在沖片和放相時一定要作控溫。
我個人認為沖片或放相時顯影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如果閣下暗房內沒有空調設備,至少也要用水浴或冰塊控制在±2℃。如果放相不控溫,顯影液低於15℃,Dmax將不可能出現,深黑色會變成灰黑色,階調被壓縮地很不悅目;顯影液一旦高於30℃,深黑色調會很快出現,只須正常一半的顯影時間,黑色調就會溶在一起,但是淺色調卻會顯現不出任何細節,所以顯影液溫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相紙顯影時間與階調的表現。
我的經驗在20℃±1℃的條件下,黑白階調會有最完美的表現。黑白照片要作得好,只有一個要訣:控溫。

問題(22) 我是一位暗房新手,並沒有專門的暗房,只有趁著家人入睡之後,才躲在浴室裡沖片。有一次不小心竟把調好溫度的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海波清除液等四種藥液弄混了。原想倒掉重調一次,可是心想要浪費不少心力與金錢,因此心一橫憑著自己的嗅覺以及藥液外觀的顏色,判斷何者為顯影液,何者為定影液。結果我猜錯了,一捲底片就這樣報銷了,心裡越想越氣,請問蔣老師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分辨出顏色幾乎相同的各種藥液,何者為何?
——————————————————————————–
(答) 閣下遇到問題,筆者在十年前也曾經發生過。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多買幾個塑膠容器,並用油性簽字筆註明這是某某藥液專用,下回就不會搞混了。萬一你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您正面臨眼前四五種不同藥液,不知如何判斷時,閣下可以用這個辦法:請您在明室中將135軟片的片頭剪下一小段作為測試材料,把它分為四小段,投入四種藥液中,觀察它們的變化。在二、三分鐘以後,如果發現這一小段的底片變得十分濃深,表示正在進行「顯影」,它一定是「顯影液」,如果發現底片的乳狀開始溶解,底片變得十分清澈透明,表示底片正在進行「定影」,所以這一個容器內裝的是「定影液」;另外兩個容器則沒有外觀上的變化,內裝的一定是「急制液」和「海波清除液」。你可以利用鼻子去聞,有刺激臭味的則是「急制液」,因為它是稀釋的「冰醋酸」水溶液,而沒有任何氣味的就是「海波清除液」了。另外沖片時最好按照沖片進行的順序把藥液排好,就不會出錯了。

問題(23) 有一位住在高雄的讀友寄了一封「掛號」信給我,列舉了二十個問題,從影像的保存、沖片水質,問到攝影光學的內容。 由於有些問題牽連太多難於回答,只能就其中的三個子題先作答覆。(1)彩色幻燈片如何保存才最適當?相對濕度很低的極端乾燥環境,是否對影像保存有不良的影響?(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處理的水是否有不良影響?(3)沖片用的儲存容器需要講究材質嗎?
——————————————————————————–
(答) (1) 關於彩色幻燈片的保存,我自己的了解是需要在低溫低溼的環境保存。C-41的彩色底片大約可以保存6年,E-6的Ektachrome正片大約可保存11-20年,Kodachrome正片應該可保存超過50年。在顯影時無色的偶染體(Dye Coupler)會變換成染料,儲存在感光材料上。由於偶染體與染料間存有一個很弱的化學鍵,這個化學鍵在酸性的環境之下很容易斷裂,形成彩色影像的褪色。所以十幾年前國內有人開始提倡使用「無酸性」的裱卡紙、片套來保存照片或正片。
以塑膠片套而言,價格低廉的PVC(聚氯乙烯)製品,(多數沖洗店會用它來存放底片,外觀不透明)會釋放氯化氫氣體,遇到潮濕的環境,它甚至會變成鹽酸,都會加速彩色影像的褪色。真正的無酸片套由聚乙烯製成,它有優良的保存性。但是在台灣的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片套與底片(或幻燈片)之間的縫隙,很容易生成黴菌的微生物。因此光使用無酸片套並不能有效地保存彩色原稿,我們還須要營造一個低溫低濕全暗的環境,才算是長久保存的有效方法。
根據美國攝影保存專家Henry Wilhelm的研究,使用無霜型的冰箱,溫度在1.5℃,濕度維持在25%-35%左右,是最理想的保存彩色感光材料的狀況。但是最好裝在密封的聚乙烯塑膠封套內,且冰箱不可以存放其它食物或飲料,因為會散發水份與油脂,對感光材料不利。根據Kodak公司的研究:每降低10℉,彩色感光材料的保存性會增加一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把裝在片套內的底片長久存放在極為乾燥的環境下,如電子防潮櫃內,底片有彎曲的現象,取出後又會回復平整。其實我們在烘乾底片時,底片也會有彎曲的現象,過了一會兒,底片又會漸趨平整。我認為乳劑像一塊海棉,它會吸取空氣中的水份(尤其台灣的空氣濕度長年維持在 70% —100%),經過防潮櫃的除濕處理,可以維持40%-60%的狀態,所以底片會因失水導致內應力的增加,形成彎曲的狀態。是否有不良影響,我以為只要您家裡常用除濕機,室內溼度維持在45%-65%,應該沒有影響。
(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法所作成的水,是否有不良的影響,我以為雖然它不是真正的純水,但是已經比自來水的水質在硬度與純淨度上高明許多。而且目前市售的蒸餾水也不是真正經過煮沸蒸餾而得,也是採離子交換的方式提高水質的純度,黑白軟片在水洗過程,只要採用很清潔的純水底片就不容易形成刮痕、污斑或水斑。
(3)沖片的藥水在儲存時,會與空氣中的氧產生化學作用,所以儲存的容器十分重要。我以為顯影、漂白的藥劑化學活性很強,尤其要特別注意,最好採用棕色的玻璃或深色的塑膠容器。市售的白色塑膠容器,它的桶壁仍有很細小的孔隙,可以和外界的空氣接觸,雖然外表不會漏水,但是它卻會使化學藥品滲入塑膠內部,形成氧化作用。這有點像穿了毛衣不擋風的感覺,只有穿上質地細密的皮衣,它才能將空氣中分子阻隔。如果使用可以壓縮容量的專業容器則更理想,因為容器上方的空氣也會和化學藥品起作用。
希望以上的答覆能讓高雄市三民區的林韋助先生滿意,至於其它的問題將會在日後再作回答。

問題(24) 有一位我曾在圖騰攝影教室的學員來電問我,在台灣有無高品質的黑白沖洗店,為什麼他送至台北規模很大的沖印店沖一捲120黑白底片,結果又濃又黑,很難洗成照片?
——————————————————————————–
(答) 我要大聲說貪圖高品質黑白影像,又懶得自己動手的攝影朋友,根本是在緣木求魚,因為高品質的商業沖印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與心力,且成本非常昂貴,幾乎難有利潤。試問沖洗一捲120黑白片要價200元有人會沖嗎?但是閣下算算從預濕、顯影、急制、定影、水洗、海波清除、最終水洗、水斑防止液樣樣要控制在20℃,且夏天自來水水溫常在30℃以上,要降溫就十分費神。如果要用恆溫的清水作水洗就一定要在水龍頭上裝置溫度計,同時要在進水口裝上壓縮機,要作為商用大量的水洗用水,其投資勢必十分可觀。試問一捲底片五年後才可能出現水洗不完善的反應,一般唯利是圖的商家肯為您的區區一捲軟片幾十元的沖洗費,作30分鐘20℃流動的清水水洗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閣下又把經過感度測試的黑白底片送去沖洗,店家所用的CI值標準不可能會為您一位顧客作出調整,所以沖成又濃又深的黑白底片可以預見。
早年我剛接觸4×5系統,也曾把拍好的Tri-X送入RIT攝影系內的黑白自動沖片機,同時按照機器上的沖洗須知調整輸送帶的速度,不料也沖出又濃又厚的底片。至今我仍相信作過底片的感度測試與標準顯影時間的測試,才有可能達成高品質的黑白底片,一般的店家可能可以作到尚能接受的成品,但是我仍十分「鐵齒」地認定Zone System一定要自己去執行,委託他人不可能做到系統化的品管。

問題(25) 本人是黑白攝影愛好者,擁有自己的暗房,平時自己沖片放相,覺得暗房工作十分有趣。由於平時沖片多半用的是Kodak的D-76,原液沖九分鐘,一比一稀釋沖十一分鐘,效果令我相當滿意。用來用去老是用D-76,最近想換換口味,因此託人自美國帶回Kodak在台北未曾販售的顯影劑,包括:D-11、D-19、DK-50,請問我該如何使用,這些顯影劑和D-76有什麼不同?
——————————————————————————–
(答) 我個人在黑白負片沖洗時最早接觸的顯影劑便是D-76,它可以提供最多暗部的細節紋理,反差亦不會很大,而且它有相當優異的粒子性,適合較高倍率的放大用途。如果你想要獲得更銳利的影像,可以用一比一的稀釋比例,但是粒子會稍微加粗。D-76長久以來被黑白攝影愛好者所使用,效果十分優異。如果硬要說一些缺點,也不是沒有,我個人認為它較長的顯影時間,對於分秒必爭的專業人士可能就是一項困擾;另外它對於水質也十分挑剔,過硬的水質容易在底片晾乾時形成白色細碎的的「鈣」沉積物。閣下如果沖片時沒有這些問題,表示您很適合D-76的顯影特性。除非您有特別的用途;D-76應該是相當值得採用的顯影劑。
至於您託人自國外帶回的D-11、D-19、DK-50,其實分別有其適用性。D-11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很適合高反差的攝影題材,例如:白底黑字的翻拍、印刷稿的拍攝,如果您用的是微縮影片或印刷用的Litho片,D-11是很合適的顯影劑。若您拍的是連續調的題材,它可能不十分合適。
至於D-19也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它可以在很短的顯影時間產生很亮麗的底片,並且有很好的保存性與顯影效力,D-19是一種適合連續調的題材,是需要較高反差的顯影劑,Kodak的DK-50則是一般用途的顯影劑,不易污染感光乳劑,十分適合人像攝影的題材。它可以創造十分鮮銳的底片,當然我個人的意見則是它的粒子性表現相對較差。一般美國商業沖洗店比較喜歡用它來作沖洗機用的顯影藥劑,您可以用原液沖洗或一比一稀釋,我各人認為較適合低感光度或120軟片以上的尺寸使用,因為老實講它的粒子實在太粗了,在RIT時我曾用過一次。其實顯影劑的選擇不外:粒子性、階調性、銳利度、感光度、暗部細節、顯影效率等等考量,不要迷信某一種顯影劑或某廠牌的軟片,只要掌握您的攝影需求,都可以作出很優秀的黑白攝影作品。

問題(26) 我用FB相紙洗了一批照片,待相紙乾燥以後,發現表面有凹陷或隆起,十分不平整,看起來非常不美觀,我該如何使它們變得像RC相紙一樣平坦光潔?另外,FB相紙應該如何烘乾與上光?
——————————————————————————–
(答) FB相紙在正常水洗之後,最好是以自然晾乾的方式使其乾燥,否則難免會有表面不平整的困擾。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完成最終水洗之後,在暗房水槽內靠牆斜放一塊20×24吋的壓克力板,(您可以向美術廣告看板製作的店家請它幫您切一小塊,費用視壓克力的厚度與大小而定)用一支橡膠製的刮板(台北攝影器材行有售),把相紙紙背朝外,影像那一面朝向壓克力板,作出從上至下和從右至左的刮水動作,這時相紙表面大量的水及紙基吸收的水會因外力的排擠,大部份被逐出相紙,您可重覆作兩三次刮水的動作,相紙的乾燥時間會縮短,同時只要您採用平放的方式,一般FB相紙應該不會有不平整的問題。若您買不到刮板,一般建材行也有類似橡膠製長條形的製品可以替代,再不然去汽車材料行買一支雨刷也行。
至於已經發生捲曲極度不平整的照片,我建議把相紙投入清水,再用上述的方式做一次,應該可以改善。如果真的覺得問題十分嚴重,柯達公司有賣一種Print Flattening Solution,使用時以一比二十稀釋,可以防止相紙的過度捲曲,可惜台灣用家須要特別訂貨。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把照片利用乾裱機(Dry Mount Press)直接壓平熨乾,您可以向捷登藝術中心或良遠藝術公司請他們為您服務,或向代理美國Seal乾裱機的百鴻公司請求支援。
至於FB相紙的烘乾方式,我認為用金屬板直接加熱或以熱風烘乾都不十分理想,我各人較偏向自然乾燥(即Air-dry),只要讓相紙平放在晾乾網架上,讓水份自然溢出,不但不傷害相紙,相紙乾燥的時間也很短,大約5-8小時就可以完全乾燥。FB相紙的上光我個人不推薦這種作法,一來金屬板長久接觸相紙難免會受到化學藥品的腐蝕生鏽,不然就是表面有刮痕,上光後會有不光滑的痕跡。以前台灣有賣FB相紙的上光機,把相紙壓在不鏽鋼板上,內部的電熱線可以加熱不鏽鋼板,不過現在已十分少見。若閣下一定要上光,提供您另外一種方式,您可以在家裡選擇大片清潔的玻璃窗戶,先用「穩潔」徹底清潔,然後把水洗徹底的潮濕相紙,乳劑面朝向玻璃、紙背朝外,以刮板用力刮除紙背,讓相紙與玻璃緊密相貼。半天或一天相紙乾燥以後便會自然脫落。形成上光的影像。不過您一定要把玻璃洗得很乾淨,否則相紙黏在玻璃上撕不下來,別怪我沒有事先聲明。

問題(27) 有一位對Zone System十分投入的朋友打電話問我,為什麼HC-110改變包裝之後,顯影時間拉得比較長,顯影藥力似乎比以前變弱了,是否確有其事?
——————————————————————————–
(答) HC-110一直是作用最快速的底片顯影劑之一,的確,不只一位向筆者提及這個問題,連世新攝影組的同學在Zone System課堂上作感度及標準顯影時間測試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同學在B式(1:7)時,ND(標準顯影時間)居然要延長至8分鐘,Zone Ⅷ的淨濃度居然只有1.10左右,那麼ND+2不是要20分鐘顯影時間才夠。乖乖,這漾怎麼改變顯影時間來控制底片的反差。難怪Ansel Adams生前最怕Kodak、Ilford公司產品更改包裝,因為只要包裝一變,產品的內容一定會作一些修正。對於長時間使用特定商品的攝影家而言,不啻是一種宣告,閣下以前的測試全都白費了。
不瞞大家,以前作4×5沖片時只能控制到沖片前是20℃,只要雙手在顯影盤中接觸顯影液,溫度升得很快,我用HC-110(B式),Tri-X的ND甚至短到只須4分鐘,ND+1在5分半,7分鐘就可以作到ND+2,由於T-MAX對於溫度影響很大,起初我吃足了苦頭,用盡了各種方法以便維持顯影溫度的恆定。但是最近我買了一罐HC-110,以蒸餾水調成儲存液後,發現感光度的影響不大,但是顯影時間比過去要長,以前只要5分鐘,現在卻要延長至6分鐘,ND+2(1:7)延長至12分鐘都不夠。在全黑的環境下待這麼長是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建議遇到這樣的問題,您可以改用(1:3)的A式,如果(1:7)的6分鐘濃度還不夠,則用A式的4分鐘。HC-110很有意思,(1:7)的8分鐘,相當於(1:3)的4分鐘,(1:7)的3分鐘則相當於(1:15)的6分鐘。總而言之,沖片時間在5至6分鐘效果最好,也不容易發生顯影不均勻的問題,閣下可以試試看。

問題(28) 一位在北部某工專就讀,對於彩色放相很有興趣的邱同學來信詢問,是否可以用黑白放大機改裝為彩色放大機來作彩色放相之用?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比較難以解決?
——————————————————————————–
(答) 關於黑白放大機與彩色放大機的使用,其實兩者在構造上並無太大的區分,它們都有機柱、燈頭、調焦裝置、燈頭升降裝置和鏡頭,一般內裝有黑白反差濾色片的黑白用放大機和彩色放大機的構造很類似,在燈頭光源到底片的通路上都裝有濾色片組,祇是黑白用途的放大機裝的是洋紅(Magenta)和黃(Yellow)色兩種,彩色用的放大機多了一組青(Cyan)色。黑白的多重反差濾色片組中洋紅色的濃度越高,在使用多重反差相紙時得到照片的對比越大;反之,使用黃色的濃度越高,將會得到反差甚低的照片。由於黑白用的放大機各廠牌所裝的Y、M濾色片最高的濃度多在130~199,而一般彩色相紙的Filtration組合起始值多在 40~65之間,如果閣下使用多重反差放大機來作彩色照片,可以用3號半的濾色片(約為60一65M)和1號濾色片 (約為40—55Y)分兩次進行曝光。當然相紙試片的分隔要十分仔細,否則不好判斷。祇要先找到正確的曝光量,再根據偏色來調整濾色片的組合。太黃的話就把l號轉到半號,太過洋紅就把3號半轉到4號,隨著偏色程度的高低來調整濾色片,也可以是三又四分之一,或二又五分之一,因為濾色片濃度是連續變化的。
如果閣下用的是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並無多重反差的濾色片裝置,可以花一千元買一套Ilford Multigrade濾色片組,挑出3號半和l號兩片,裝在鏡頭下方,Y、M 兩片疊在一起就是紅色,找到正確之曝光後,可以利用兩種方式改色。一足抽換濾色片,如太過偏黃,就換上黃色更濃的濾色片號數;而曝光的秒數維持不變。二,則是分 Y、M 兩次曝光,不改變使用的濾色片,如果太偏洋紅就增加M的曝光秒數,維持黃色(即1號)秒數不變;如果太藍就減少黃色的曝光秒數,維持M的秒數不變。如果閣下能牢記:太黃加Y、太藍減 Y ;太洋紅加M、太綠減M ;太紅加Y加M、太青減Y減M的原則就可以試著作彩色的修色。由於彩色相紙的工作溫度到達34℃,所以反而很適合在酷熱難耐的台灣夏日來進行哩。
至於用黑白放大機來洗彩色照片,除了須要分成Y和M的兩部份,比使用彩色放大機可以同時增減Y與M的濃度,一次曝光就可搞定稍嫌麻煩以外。黑白放大機對於電壓恆定的要求較不嚴格,而一般較高級的彩色放大機多半都由原廠加裝穩壓器,對於色彩的表現與掌控比一般較低階的產品更好。
其實使用黑白放大機放彩色相片就相片品質而言,並不一定就比彩色放大機表現差。筆者記得1994年大陸瀋陽魯迅學院攝影系系主任趙大鵬教授訪問世新時,曾經在參觀彩色暗房後表示,大陸的彩色放大機並不普及,他個人的攝影集也是用兩片濾色片以黑白放大機完成。就我判斷其品質也還真不錯,完全看不出是使用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作出來的。所以各位讀友不要迷信,別人能,您一定也能。

問題(29) 有一位在自己家裡的浴室進行黑白沖片的朋友發了一封E-Mail給我,詢問應該如何處理暗房的化學廢液?因為他把化學藥水倒在洗臉台內,結果把鑄鐵製造的水管腐蝕地漏水。
——————————————————————————–
(答) 這一個問題相信是住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的影友心中共通的疑問,究竟應該如何處理使用後的各種藥液。筆者在十多年前仍住在台北日本式的木造平房,當時的環保意識不強,筆者和一般影友一樣,把用完的D-76、F-5都倒入洗臉台水槽裡,不然就是把它倒在沖水馬桶內。筆者當時在中壢服預官役,一星期祇有一次的放假得以返家,使用暗房的頻率大約一週一天。不料三個月後,浴室洗臉台開始漏水,檢查之下,原來生鐵製造的排水管被藥水腐蝕,在接頭的位置開始漏水,最後趕緊換了透明的塑膠管才停止漏水。後來祇好把藥水倒在後院的草地上,不料幾週後發現原本綠色的青草卻變成了一片焦黃,原來化學藥液有這麼強的毒性。
言歸正傳,正確的處理廢液的方式應該把廢棄的藥水依酸鹼性分類,(如顯影液多屬鹼性,急制、定影、海波清除液多為酸性),把用後的藥液倒入桶中,收集到一定數量再請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來回收。這也是世新大學採用的方法,當然它的處理費用並不便宜。由於台北市衛生下水道的鋪設率已逐年提昇,倒入家中的排水管對於環境的污染影響已比以往稍低;如果住在鄉間,本身抽取地下水又無完善的排放污水系統,把藥水倒入家中的排水管就有很嚴重的污染可能。
至於倒入抽水馬桶內是否較好,我個人以為化糞池內的細菌是維持運作的主要來源,如果把鹼性藥液倒入,將會破壞化糞池內原本的酸性,可能會使原本20年的工作壽命縮短為10年。我個人建議如果您把藥水倒入排水管內,最好也能用大量的清水再作沖洗,以減低它對環境的傷害;再不然也要把酸鹼藥液混合再作傾倒,以中和其個別過強的酸鹼性。至於如赤血鹽(鐵氰化鉀)的漂白劑與硒的調色液,都應以大量的清水稀釋後再作處理,對於環境的污染較低。

問題(30) 有一位暗房新手來信詢問如下的問題,1.Paterson放大機燈泡75W,可否改成1OOW,以縮短曝光時間? 2.為節省時間放相時可否不用反差濾色片,只在反差不理想的狀況加用濾色片? 3.有無必要更換5000元以上的放大鏡頭? 4.135底片放相尺寸的上限? 5.有人說HC-110顯影液會沖成高反差的底片,D-76則沖成中等反差,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 6.定影液一般可沖洗2~3捲底片,沖完一捲後可以保存多久不會變質?
——————————————————————————–
(答) Paterson是英國老牌的暗房用品製造廠,它的產品多界定於業餘與入門等級,高階與專業的商品並不多。Paterson放大機價格不貴,堪稱價廉物美,非常適合初入門的影友。閣下嫌燈泡的瓦數不足,想要更換為100W的燈泡,但是您要了解,廠商設計時是以75W輸出作考量,如果冒然更換,有可能造成線路的超載,發生短路走火的情況。建議您參考使用說明書中的燈泡規格。其實您把75W換成l00W,只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輸出功率,不如您把光圈從f/ll調成f/8效果更為顯著。這也關係到問題6,有無必要更換更好的鏡頭,5000元以上的鏡頭包活Schneider Componon-S、Nikon EL只算是中級的產品,必須把光圈縮到f/8~f/ll才有理想的效果。我個人以為放相的最理想曝光時間在20~40秒,因為作加減光時比較容易控制,如果您想用全開光圈以減少曝光時間,就必須考慮售價超過l萬元的頂級鏡頭,如Shneider的APO-Componon HM,只作黑白照片是否必要頗值得商榷。
您為了節省時問不用濾色片,其實減少不了多少時問,事貿上llford的Multigrade濾色片在2~4號範圍內,相紙的感光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您改變濾色片時,可以不必更改曝光時間,怎麼會使用濾色片反而減緩放相的速率?我有點想不通,閣下對於效率為何如此計較,我個人覺得一個晚上放3~4張不同的照片是正常的速度,超過十張以上我只感覺到有壓力,暗房裡慢工出細活的樂趣已經消逝無存。
135底片的放相尺寸極限為何?其實這和您沖片時細心的程度,與底片的特性、是否使用三腳架、對焦的準確度都有關連。Ansel Adams生前認為135底片只能放大至8×10吋的照片,也就是大約8倍的放大率。但是攝影前輩柯錫杰先生使用Kodachrome25,以Nikon的變焦鏡頭拍攝也能放成16X20吋的精彩作品,所以我認為要看您以什麼設備來完成照片,您對粒子可以容忍的程度也會影響您放大的尺寸。
至於HC-110沖成高反差,D-76沖成中等反差的說法,我以為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因為顯影時間越短,稀釋比例越大,可以把高反差的畫面壓縮記錄成正常反差的底片,這個學問就是Zone System的基本觀念。閣下請切記顯影時間是可變的,稀釋比例也可以隨需要而作調整。定影液可以保存多久?要視氣溫及保存狀況而定,只要正常定影步驟5分鐘後,打開沖片罐片基仍呈現乳狀不透明的狀況,大概定影液就算失效了。如果您的第一捲底片多半曝光不足,或有一半以上底片完全未受到「曝光」作用,定影液的效力會因溶解過多未曝光的溴化銀晶體,而漸漸變弱。我的經驗只要是三天內不再使用就應倒棄,如果1~2天內還要使用,我會裝在密閉的塑膠罐內。但是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少發生,沖片時我習慣一直把底片沖完才肯罷手,稀釋後的工作液只有較短的壽命,不論顯影液、定影液最好儘快使用,它的藥效會隨著時間漸漸失效。如果您不確定定影液是否失效,可以剪下一小段片頭,觀察片基是否變成透明,如果3~5分鐘都沒有什麼動靜,定影液就該更換了。
台湾 蒋载荣

作者: LeadersFirst

没理想 没抱负 不知道生活为了什么 也许就是为了生活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